在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下,我國的環保產業已初具規模,2018年行業總產值達到8.13萬億元,其中污水處理占32%,大氣污染處理占48%,垃圾處理占25%,以下是環保行業技術特點分析。
近些年來我國環境問題集中爆發,公眾最為熟知的便是爆發2次的全國性的霧霾事件,除此之外還有眾多水源、土壤、空氣方面的環境污染問題隨時威脅著我們的生存環境,因此國內乃至全球範圍內環保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和人民的關注,我國也是接連發布了各項環保性質的政策性文件。
目前監管由行政化向法制化升級,隨著一系列法規的更新頒布和在此基礎之上的排污許可證制度的出台,我國環保監管的基礎性法律框架體系已經基本完善,監管法制化、常態化特點更加突出,現從三方面分析環保行業技術特點:
污水處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處理法、化學處理法和生物處理法三類。物理處理法是利用物理作用分利污水中主要呈懸浮狀態的污染物質,通常用於預處理、一級處理和深度處理,包括沉澱法、篩濾法、氣浮法等;化學處理法是利用化學反應作用來分離、回收污水中污染物,通常用於一級處理和深度處理,包括混凝法、氧化還原法、電解法、吸附法等。
環保行業分析指出,大氣污染處理技術是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決定了我國的大氣污染是典型的煤煙型污染,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而工業,尤其是火電、鋼鐵、水泥行業則是主要污染物最為主要的來源。
環保行業技術特點指出,垃圾處理技術指研發滲濾液處理技術與裝備,示範推廣大型焚燒發電及煙氣淨化系統、中小型焚燒爐高效處理技術、大型填埋場沼氣回收及發電技術和裝備,大力推廣生活垃圾預處理技術裝備。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環保行業總產值從2012年的2.99萬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6.87萬億元,與上年相比增長18.5%。隨著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標準的不斷提高,環境保護、修復規模也將迎來不斷的增長。
2018年,我國環保行業總產值達到8.13萬億元。黑臭水體、水源地保護等專項核查已啟動,而長江流域、渤海海域、農村農業等相關細分領域規劃有望在年內公布。同時PPP模式經過多次的規範、整改,正逐步進入良性發展期。
2019年,國家將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越嚴格,對節能的要求越高,相關的制度越完善,將企業通過污染環境和濫用資源獲利的路堵死,節能環保產業就發展得越好。至今我國環保產業已經形成了涵蓋環境諮詢、環保設備、工程設計、設施運營維護的多元化產業格局,以上便是環保行業技術特點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環保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環保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