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梭魚能在實際生產中可以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我國近年來梭魚資源小幅攀升,增殖放流效果初顯,平均每張定置張網產量3000公斤,平均每年產值約4.2萬元,以下是梭魚行業分析。
我國的梭魚養殖,自新中國成立至今,經歷了幾代人半個世紀的奮力開拓,取得了由傳統養殖向工業化養殖方向的轉變。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第4次梭魚養殖產業浪潮,向世人昭示中國人已經扭轉了梭魚養殖長期滯後(與藻、貝、蝦類相比)的局面,2019年我國梭魚海洋捕撈產量為13.5萬噸,同比2018年的11.8萬噸上升1.7萬噸。
梭魚行業分析指出,我國梭魚海洋捕撈主要集中在山東、廣東、遼寧和福建等地,2019年山東省梭魚海洋捕撈產量為2.65萬噸,廣東省梭魚海洋捕撈產量為2.42萬噸,遼寧省梭魚海洋捕撈產量為2.25萬噸,福建省梭魚海洋捕撈產量為1.45萬噸。
葫蘆島市位於渤海遼西海岸,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初近岸海域可見梭魚,漁民用定置張網捕撈。2019年海岸沒有封冰,漁民在正月初六(2月24日)下網,至3月末,平均每張定置張網產量3000公斤,產值4.2萬元,最好網日產200公斤。個體大小(1齡)一般在4、5量左右。
一位被調查漁民說,梭魚預計春季可撈5—6萬元,過了清明就產卵不見了,再次撈梭魚約寒露以後。現在海洋漁業資源普遍減少,有的品種如海蜇、黃花魚、帶魚已接近絕產,在這種情況下,梭魚產量不僅沒見減少,且有所增加,還是與投苗放流有關。
葫蘆島市已經連續三年放流梭魚,累計投放苗種700萬尾,成年梭魚沒有天敵,葫蘆島海域沒有梭魚捕撈專用網具,梭魚行業分析預計,7層以上苗種存活一齡、半數左右存活至性成熟(2-3齡),有專家提出連續放流5-7年資源增殖效果可觀。
梭魚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經濟魚類,黃渤海區內廣大捕撈漁民受益;梭魚的食性很廣,屬於以植物飼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以刮食沉積在底泥表面的底棲硅藻和有機碎屑為主,梭魚放流有利于海洋生態環境改善。
目前,我國梭魚的養殖模式包括精養和混養,主要是與草魚、鯽魚、鯉魚、南美白對奸、蟹等品種混養。由於混養的品種及放養數量差異,梭魚產量差異較大。梭魚與鯽魚、鯿魚、鰱、鱅等的混養,是梭魚養殖中最重要的混養模式。
總的來說,我國梭魚中間培育過程,餌料問題和生產技術已經成熟,培育成活率較高。2020年,為使我國的梭魚養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預計行業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根據各海區和岸帶的特點和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去構築符合國情的梭魚養殖大產業,以上便是梭魚行業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梭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梭魚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