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付卡按是否記載持卡人身份信息分為記名預付卡和不記名預付卡;按信息載體不同分為磁條卡、晶片(IC)卡。
9月27日,記者獲悉,北京、上海、浙江、陝西、四川等地的多家預付卡企業近日相繼收到央行各分行的檢查通知。此番檢查重點針對多用途預付卡展開,主要涉及是否有外資介入、預付卡業務開展情況、備付金存管制度落實情況、購卡實名制落實情況、非現金購卡制度落實情況、限額發行制度落實情況、持卡人權益保護制度落實情況等。
按發卡人不同,預付卡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營發卡機構發行,可跨地區、跨行業、跨法人機構使用的多用途預付卡;另一類是商業企業發行,只在本企業或同一品牌連鎖商業企業購買商品、服務的單用途預付卡。
而針對單用途預付卡的檢查行動此前已經開始。8月,商務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開展單用途預付卡專項檢查工作的通知》,對全國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專項檢查工作進行統一部署。
9月26日,商務部新聞辦公室發布公告稱,截至9月20日,35個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已轉發相關文件,17個地方已制定省市統一的檢查方案,下一步將儘快制訂《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和《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發行和服務規範》。
專查灰色地帶
由於在洗錢、套現、偷逃稅款以及行賄受賄等灰色事件中常常出現,商業預付卡長期以來飽受詬病。
業內人士表示,此次檢查是為了落實國務院辦公廳的25號文《關於規範商業預付卡管理意見的通知》(下稱通知)。該通知由人民銀行、監察部、財政部、商務部、稅務總局、工商總局、預防腐敗局等七部委在今年5月聯合出台。通知提到,2011年年底前,人民銀行、商務部等有關部門要聯合開展一次商業預付卡市場專項檢查,以檢查促整改,促進商業預付卡市場規範發展。
《通知》中的多項措施直指預付卡江湖的灰色地帶,運用購卡實名登記、購卡額度規定、嚴格開具發票、資金走銀行渠道、備付金監管等方法向其揮出重拳。
不同地區的預付卡企業接受檢查的時間各有不同。上海一家預付卡企業在9月中旬收到了央行上海分行的檢查通知,該公司負責人介紹,上海市預付卡企業的檢查將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9月20日至10月10日,由各企業進行自查;第二階段為10月11日至11月10日,由央行上海分行對各企業進行檢查;第三階段為11月11日至12月10日,各企業根據檢查結果進行整改落實。
另一家預付卡企業的從業人士則稱,檢查主要將由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具體執行。「檢查組將對企業的系統、人員、運營等各方面做整體性的現場檢查,時間大約為一至兩天。」
出擊預付卡灰色地帶 央行商務部展開專項檢查
行業洗牌序幕開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接受檢查的多用途預付卡企業多數都未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目前,共有16家企業獲准了「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業務,5家企業獲准「預付卡受理」業務。而申請該項業務已公示待審批的企業就有138家。
5月26日首次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中,獲得「預付卡發行和受理」資格的企業為資和信、福卡、連心卡等六家。8月29日,又有上海得仕、魯商一卡通、內蒙古中付通等7家企業獲得這一資格。
記者發現,已經有多家預付卡企業由於未拿到牌照而停止了預付卡業務,包括網銀在線、兆億通卡、方融通卡等等。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雖然預付卡企業未獲得牌照,但央行默許已經通過公示的企業繼續開展業務,而未通過公示的企業則不允許繼續發行新卡。
部分未獲得牌照的企業,轉向與獲得牌照的企業尋求合作。如未公示的上海共享一卡通、福建信和通與第二批獲得牌照的上海富友達成戰略併購的合作意向,其發行的預付卡可通過上海富友的渠道繼續使用。
易觀國際分析師張萌指出,在支付寶(微博)收購安卡支付後,第三方支付行業將出現併購趨勢,包括:支付環節的大企業會對規模較小的支付企業進行收購,達不到牌照申請條件的小支付企業也會向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尋求融資或收購;支付企業將通過兼併、重組方式快速獲得線下支付、預付費卡、國際支付等核心產品;可能對支付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行兼併,如兼併硬體廠商、軟體提供商等。有關更多預付卡的行業資訊信息請查看2015-2020年中國預付卡行業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在央行檢查之後的整改落實過程中,預付卡企業很有可能出現大規模的整合併購。」
更多預付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預付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