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大省湖南14日對外發布2016年省委1號文件,首次沒有對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提出指標要求。
「這是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南從來沒有過的。」湖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委主任劉宗林表示,這是根據中國、湖南省糧食結構性過剩做出的重大決策。
他同時指出:「適時適度調整糧食種植結構,但這並不等於可以放鬆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湖南義不容辭的職責。」
「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可見證湖南的糧食生產能力。統計數據顯示,湖南的糧食產量近三年連續達到600億斤以上,總量位居中國前列。但隨著國際糧價長期低迷,中國進口糧食份額逐年提高,糧食高庫存問題凸顯。
劉宗林介紹,湖南現在的糧食庫存達到了歷史最高點,影響了糧食的價格和農民種糧的效益。通過加大糧食轉化的力度,把過高的庫存降下來,符合湖南當前三農工作實際。
根據2013-2017年中國糧食加工行業競爭格局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指出,針對湖南農業領域存在的諸多矛盾,湖南省委1號文件首次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文件指出,要在調結構、提品質、降成本、去庫存、補短板上下功夫,加快消化以糧食為主的農產品積壓庫存,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完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產品有效供給體系。
事實上,為了實現湖南的糧食數量和質量並重,湖南早有行動。袁隆平院士正領銜攻克湖南雜交稻質量關,目前已培育了4個高產優質的雜交稻品種,畝產量在500公斤以上,米質達到或者超過國家的二級米。
更多糧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糧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