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數據中心 >> 行業數據 >> 2016年10月中國典當行業運行數據:主要指標呈下降態勢

2016年10月中國典當行業運行數據:主要指標呈下降態勢

2016-12-02 11:09:18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近日,中國典當行業監管信息系統顯示,截止2016年10月,全國典當行業資產總額、負債水平、典當總額、典當餘額等主要指標均呈下降態勢,盈利水平持續下滑,企業虧損面較大,發展動力不足。

典當

  一、總體運行情況

  (一)資產總額和負債水平略有下降。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國共有典當企業8303家,分支機構937家,註冊資本1667.8億元,從業人員5.4萬人。企業資產總額1664.9億元,同比降低1.5%;負債合計113.1億元,同比降低2.3%;所有者權益合計1551.8億元,資產負債率6.8%。

  (二)典當總額有所下降。截至2016年10月底,全行業實現典當總額2576.2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634.9億元,降幅為19.8%。其中,動產典當總額887.4億元,同比降低8.2%;房地產典當總額1301.4億元,同比降低26.0%;財產權利典當總額387.4億元,同比降低20.2%。

  (三)業務結構保持穩定。按典當總額計算,2016年10月底,動產典當業務占全部業務34.44%;房地產典當業務占50.52%;財產權利典當業務占15.04%。與上年同期業務結構比較,動產典當業務占比略有上升,房地產典當、財產權利典當業務占比有所下降,房地產典當仍是行業主要業務。

  (四)典當餘額略有下降。截至2016年10月底,典當餘額877.2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54.4億元,同比降低5.8%。典當餘額占行業全部資產總額的52.7%,說明行業的業務量、資金利用率都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二、總體盈利情況

  (一)營業收入有所下降。2016年10月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77.5億元,同比降低24.0%。其中,主營業務收入(利息及綜合服務費收入)70.1億元,同比降低28.2%。

  (二)總體盈利能力下降。2016年10月,全行業實現營業利潤11.9億元,同比降低51.6%;淨利潤7.7億元,同比降低57.2%;上繳稅金6.7億元,同比降低43.4%。

  行業虧損面與虧損額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出現虧損(營業利潤為負)的企業有3198家,虧損面38.5%,較上年同期下降12.1個百分點;所有虧損企業的累計虧損額共7.1億元,同比下降33.0%。

  三、業務數據分析

  (一)平均單筆業務金額下降。2016年10月行業平均單筆業務金額15.1萬元,同比降低11.7%。其中,動產典當平均單筆業務金額5.7萬元,同比降低1.7%;房地產典當平均單筆業務金額93萬元,同比降低4.3%;財產權利典當平均單筆業務金額176.1萬元,同比降低0.6%。

  (二)業務保持短期特色。自2016年1月1日起,截至2016年10月31日,企業通過信息系統累計上傳當票172.9萬筆,業務平均當期31天,最短當期1天。

  四、風險控制情況

  (一)銀行貸款有所下降。截至2016年10月底,全行業銀行貸款餘額36.3億元,同比下降14.0%,占典當企業資產總額的2.2%,仍處於較低水平。表明典當企業主要利用自有資金進行經營,風險傳導性較低;也反映典當企業從銀行融資難度仍然較大。

  (二)貸款逾期率和絕當率較上年同期略有上升。截至2016年10月底,行業逾期貸款餘額118.3億元,貸款逾期率為13.5%,較上年同期上升1.6個百分點;絕當金額49.9億元,絕當率1.9%,較上年同期上升1個百分點,企業經營風險整體處於較低水平。

  據2016-2021年中國典當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介紹,典當業是人類最古老的行業之一,堪稱現代金融業的鼻祖,是抵押銀行的前身。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典當活動並形成典當業的國家之一。

更多典當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典當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