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行業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是高新技術代表產業之一,強大的政策導向和市場需求刺激著我國航空市場的增長,2016年中國航空旅客吞吐量排名數據分析詳情如下。
中國航空產業競爭力正在不斷提升,加上國家一系列相關利好政策的出台,中國航空產業的創新發展迎來了歷史性機遇。
2016年全球航空運輸業安全運送旅客達37億人次,創歷史新高,航空旅行需求持續保持增長。2016年國內航空客運增長5.7%。運力增長5.1%,載客率為82.2%,與2015年相比上升了0.5個百分點。除巴西外,所有重要市場均實現增長,印度和中國的收入客公里增長率分別為23.3%和11.7%,表現較為突出。
2016年我國境內機場主要生產指標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億人次,完成101635.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1%。
統計顯示,所有境內機場中,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有28個,較上年淨增2個,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境內機場旅客吞吐量的79.1%。以城市論,共有27城突破1000萬人次大關。
表格:2016年旅客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的機場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上海有兩大機場,因此這裡的城市機場旅客吞吐量排名,按兩大機場合併之後計算。
其中,上海兩大機場合計達到了1億646萬人次,是我國首個突破航空旅客1億人次大關的城市,繼倫敦、紐約、東京、亞特蘭大之後,全球億級航空城市俱樂部的第五名成員。
專家預計,照此速度發展,2017年上海將很有可能超過東京成為亞洲最大的航空樞紐中心。
上海之後,首都北京去年的航空旅客吞吐量達到了9997.98萬人次,距離1億人次大關僅僅一步之遙。北京也有兩個機場,不過其中南苑機場是早期的軍用機場,後來改成軍民合用機場,吞吐量達到500多萬人次,因此北京旅客吞吐量主要還是來自首都機場。以單個機場論,首都機場在全國各大機場中遙遙領先,去年吞吐量更是首次突破了9000萬大關,達到了9439萬人,是亞太地區第一大機場。
北上廣之後,位居航空旅客「4000萬人次梯隊」的城市有成都、昆明和深圳。其中昆明和深圳均是首次突破4000萬大關。昆明的增速達到了11.9%,旅客吞吐量一舉超越了一線城市深圳,上升至全國第五,深圳則退居第六。這是繼2011年,深圳機場吞吐量被成都超越之後又一次排名的下滑。
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也絲毫不遜色。廣深兩座城市去年的機場旅客吞吐量之和1.1億人次,若加上鄰近的港澳,則大約在1.8億人次左右,繁忙程度甚至超過了長三角。
在西南地區,成都、昆明、重慶將形成「三足鼎立」態勢。雖然成都機場排名第一,成都新機場也在規劃建設過程中,支撐了成都西南航空第一樞紐的地位,但是昆明、重慶必然不甘於人後。其中昆明有著旅遊以及更接近東南亞的地理區位優勢;而重慶作為直轄市的發展勢頭則更為迅猛。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航空客運市場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及廉價航空的不斷推進,我國航空客運量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更多航空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航空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