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雞肉產量同比增長6.8%,雞苗銷量同比上升7.7%。伴隨夏季黃羽肉雞出欄量的季節性增長,市場供需格局正經歷結構性調整。本文通過關鍵指標解析,揭示當前產業現狀與未來方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雞肉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今年1-5月,全國累計出欄肉雞同比增長5.5%,存欄量上升8.8%。其中白羽肉雞表現尤為突出:產量增長7.8%,存欄量同比激增11.6%;黃羽肉雞雖增速較緩(產量+2.8%),但當前存欄仍保持4.9%的正增長。種源保障是產能提升的核心支撐——祖代種雞在產存欄達315.9萬套,同比增長13%,父母代種雞存欄量突破1.6億套,較去年同期增加10.3%。這些數據印證了我國肉雞產業的規模化生產能力與抗風險能力。
儘管供給端持續擴張,市場需求卻未同步釋放。5月全國毛雞均價9.04元/公斤,同比下跌9.4%,其中黃羽肉雞價格跌幅達15%。上市公司銷售數據顯示,毛雞單價同比下降21.8%,行業單只收益降至僅0.34元。進口方面,前四個月雞肉產品進口量32.3萬噸(+15%),出口則增長更顯著至27.65萬噸(+30%)。這種"內外雙循環"態勢下,國內產能充裕與國際市場爭奪形成雙重壓力。
根據生產周期規律,6-8月黃羽肉雞出欄量將顯著增長。疊加夏季消費旺季因素,預計呈現供應加速與需求回暖的雙向拉動。但當前在產種雞存欄創新高(超9500萬套),商品雞苗銷量連續三個月突破3億隻大關,潛在產能釋放可能壓制價格漲幅。農業農村部監測顯示,6月白條雞批發價維持17.26元/公斤低位,行業普遍預期今夏雞肉均價波動幅度不超過5%。
產業韌性與市場平衡的雙重驗證
從全產業鏈視角看,我國肉雞生產已形成"種源充足-產能穩健-出口強勢"的發展閉環。儘管短期價格受供需關係牽制,但持續擴大的種群基數與國際市場競爭力為長期增長奠定基礎。未來需重點關注成本控制與消費場景創新,以消化過剩產能並提升附加值。在保供穩價政策導向下,行業正通過規模效應和技術升級探索新的利潤空間,2025年或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轉折點。
更多雞肉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雞肉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