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核心數據解析與政策環境影響評估
在全球綠色轉型加速的背景下,2024年全球主要再生有色金屬產量達到5,547萬噸,在有色金屬總產量中占比提升至33%,其中中國貢獻了1,915萬噸再生金屬,占本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的24%。這一顯著增長的背後,是政策引導、技術升級與市場需求協同作用的結果。本文將從市場表現、產業趨勢及環境效益等維度展開分析,並結合當前政策導向展望未來發展方向。
根據最新統計,2024年全球再生有色金屬的增量貢獻主要來自中國,其再生精煉銅占比達33%,再生鋁占電解鋁產量24%。值得關注的是,在新能源領域,通過廢舊電池回收穫得的鈷約2.6萬噸、碳酸鋰10萬噸,分別占據國內金屬鈷和鋰鹽總產量的14%與10%。這一數據表明,隨著動力電池退役高峰期臨近,有色金屬資源循環利用正成為保障產業鏈安全的關鍵環節。
至2025年上半年,中國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延續增長態勢:主要品種(銅、鋁、鉛、鋅)累計產量達998萬噸,同比增長4.55%,其中再生鋁以10.89%的增速表現尤為突出,產量突破560萬噸。與此同時,廢舊資源回收體系不斷完善,上半年國內廢舊有色金屬回收總量增至800萬噸,廢銅和廢鋁的回收量分別達到132萬噸、465萬噸,同比增幅分別為1.54%與7.91%,顯示行業基礎原料供應能力穩步增強。
政策層面,「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的深化實施,為再生資源供給提供了強勁動力。2025年前四個月數據顯示:國內報廢汽車回收量達276.7萬輛,同比激增65%;規範拆解的廢舊家電超過700萬台,增幅25%;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量更以70%的同比增速領跑行業。這些數據反映了終端消費品報廢周期縮短帶來的再生資源增量效應。
在工業端,「兩新」行動推動下,上半年國內主要廢舊有色金屬回收利用量(金屬量)同比增長3.22%,標誌著產業正從單一生產向「生產-消費-回收」閉環模式轉型。例如,汽車、電子設備等高附加值產品的報廢拆解,不僅釋放出大量鋁、銅等基礎材料,還帶動了稀有金屬的高效提取技術突破,形成資源利用效率與環境效益的雙重提升。
行業領先企業通過工藝革新顯著提升了再生金屬應用比例:部分鋁合金產品中再生原料占比已超50%,易拉罐生產中的再生鋁使用率最高達85%。這些突破源於對先進熔煉技術、雜質控制體系的研發投入,使再生產品的性能穩定性接近原生材料標準。同時,智能化分選設備與大數據回收網絡的普及,進一步降低了資源錯配風險,推動行業向高附加值環節延伸。
政策支持方面,超長期特別國債中超過80%的資金流向工業設備更新和循環經濟領域民營企業,直接助力中小型再生金屬企業技術改造。例如,通過引進自動化拆解線、升級環保處理設施,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20%,污染物排放減少35%,實現了環境成本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當前,中國正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及碳交易機制強化再生金屬的市場競爭力。例如,符合環保標準的企業可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而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鋁冶煉企業則需通過採購再生原料抵扣部分排放配額。這些措施不僅降低了合規成本,更促使產業鏈上下游主動提高再生有色金屬的應用比例。
國際視野下,中國再生金屬產業的低碳屬性已獲得全球供應鏈青睞。歐盟《新電池法規》對鈷、鋰等材料溯源要求的實施,倒逼中國企業強化廢舊電池回收能力;而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中針對清潔鋁材的補貼政策,則為中國再生鋁出口提供了新的市場空間。內外聯動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2025年有色金屬產業的演進軌跡清晰表明:再生資源開發已成為保障資源安全、降低碳排放的核心路徑。通過報廢更新機制激活存量資源、以技術創新提升利用效率、借政策紅利優化產業結構,中國正推動有色金屬行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躍升」。未來,在雙碳目標與全球綠色貿易規則的雙重驅動下,再生金屬產業將持續釋放增長動能,並在構建循環經濟體系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多有色金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有色金屬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