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域經濟加速重構的背景下,廣西柳州市依託新型工業化戰略,在2025年中國—東協投資合作洽談會上簽約62個項目、總額達245.68億元人民幣,聚焦新能源、人工智慧及化工新材料等領域。這一成果不僅凸顯了柳州作為中國製造業重鎮的輻射能力,更折射出其在全球產業鏈競爭中搶占先機的戰略布局。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製造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數據顯示,2025年1-8月柳州市對東協出口額達61.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6.5%,其中越南市場進出口增長超104%至31.9億元。以新能源乘用車、工程機械為代表的「柳字號」製造產品已深度嵌入東協基建與消費場景,形成從研發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條。
在競爭分析中,柳州通過「人工智慧+製造」戰略搶占技術高地:2025年1-7月,其人工智慧產業產值達57億元,同比增長23.7%。本地企業如智拓科技、三松自動化加速開發工業機器人新產品,並與東協高校聯合攻關,推動技術輸出至越南、泰國等國。
柳州製造業龍頭企業以東協為跳板構建全球化網絡。例如,某車企(註:隱去具體企業名稱)截至2025年8月累計出口超133萬套產品,新能源車保有量在印尼市場占有率突破37%,並逐步滲透至緬甸、馬來西亞等地。這種「技術輸出+本地化生產」的模式,使其成為東協新能源製造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競爭分析顯示,柳州製造業的差異化優勢在於垂直整合能力——從核心零部件到終端產品的全鏈條製造體系,輔以職業教育合作強化人才儲備(如柳職大與印尼高校簽約項目),為區域產業鏈韌性提供支撐。
「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協應用」的人工智慧發展路徑在柳州落地成效顯著。長三角企業看中其區位優勢,正加速向柳州集聚資源,推動形成輻射東南亞的智能裝備產業集群。例如,本地企業聯合東協夥伴開發的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已應用于越南汽車零部件製造等領域,實現技術標準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匹配。
2025年柳州在製造業競爭中展現出三重戰略價值:一是以新能源、人工智慧為引擎形成產業競爭力;二是通過國際合作強化全球供應鏈話語權;三是依託職業教育和區域集群培育可持續發展生態。隨著東協市場持續開放,柳州正從傳統製造基地向「技術輸出+場景創新」樞紐轉型,其經驗或為中國製造業國際化提供可複製的範式參考。
更多製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製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