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食品其他行業分析報告 >> 早稻、中秈稻市場行情分析

早稻、中秈稻市場行情分析

2013-07-10 11:23:24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近年來在市場上一枝獨秀、炙手可熱的早稻,在今年登場入市後卻失去往昔的輝煌,風光不再。

  在我國早稻主產省的湖北、安徽、湖南等地,近期普通品種中等質量標準的早秈稻收購價為1.25~1.28元/斤,低於同期市場價格近5%左右。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今年早稻市場價格呈現一個「降」字無可置疑。

  不僅如此,除了粳稻之外,今年不僅我國早稻價格呈現下降態勢,中秈稻也將不能倖免。最近,我國南方主產區的市場價格,普通中晚秈稻在1.25元/元左右, 普遍低於最低收購價。

  在國家鼓勵糧食生產一貫政策的支持下,今年我國稻穀生產形勢總體向好。糧油行業分析及市場研究報告5月份預計,2013年我國稻穀播種面積預計為3048萬公頃,較上年增加18.3萬公頃,增幅0.6%。其中:早稻播種面積為584 萬公頃,增加7.5萬公頃,增幅1.3%。單產預計為6.781噸/公頃,同比增38公斤/公頃,增幅0.6%。產量預計為20670萬噸,較上年增加 242萬噸,增幅1.2%;中稻播種面積為1837萬公頃,增加8.8萬公頃,增幅0.5%;晚稻播種面積為627萬公頃,增加2 萬公頃,增幅0.3%。早稻、中稻的連年增產,為市場提供了相對較為充裕的糧源。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近年來我國糧食市場上的一個奇特現象:國內供求基本平衡的大米卻大開進口的閘門,周邊國家的低廉大米如潮水般湧進中國市場。

  作為標誌性的2012年,我國進口大米達到創紀錄的231.6萬噸。2013年1-5月,我國進口大米數量累計達115.39萬噸,同比上升19.48%。這其中還不包括數量相當龐大的走私大米。

  據國家發改委年初發布的信息,2013年我國進口大米配額為532萬噸,與上一年度保持一致。其中長粒米配額為266萬噸。

  進口大米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價格上。在進口量最大的國家中,越南處於第一位。6月8日,越南5%破碎率大米價格375美元/噸,雖然比上周下跌5%,但到國內完稅後價格,比普通秈米仍然低640元/噸左右,巨大的差距使越南大米穩穩擠占國內大米市場。

  在國內糧食增產預期和進口大米雙重因素下,各類收購主體面對早稻躑躅不前。

  早稻是我國南方數省儲備糧的首選品種,每當早稻上市,各級儲備糧企業聞風而動,紛紛搶購。可是,今年這些企業卻愛恨交加。收購機會來臨,卻不敢出手。由於早稻市場價格的一路下跌,輪出庫存的陳早稻價格始終達不到預想的價格。截止目前,不少儲備企業不得不申請延長輪出期。陳早稻占用倉容和資金,現在即使想收價格相對較低的早稻,也心有餘而力不從。

  地處早稻主產區的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等的貿易商,過去一向看好作為主食品種—如米粉等用糧的早稻,如今只能「望稻興嘆」。這些地區的早稻主要市場——廣東、廣西、福建省等,已經被進口的低價大米所取代。沒有這些市場的支撐,他們豈敢將錢往水裡扔?

  作為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樑,大米加工企業現在可謂是只見冰霜,不見春意。「稻強米弱」的持續,進口大米的衝擊,使得這些企業大開工大賠錢,小開工小賠錢,絕大多數企業只好關門歇業。

  令一些地方的大米加工企業雪上加霜的,是「隔」大米事件的持續發酵,使得湖南省不少地方的稻農看不到豐收的喜悅。廣東省接二連三退回的「隔」大米,不僅堵死了大米加工企業的銷路,也堵死了農民出售稻穀的通道。即使是低價出售,含有「隔」的稻穀也無人問津。

  面對猶如寒冬的早稻市場,國家有關部門出台了初步拯救措施。最近,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印發了《2013年早秈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當2013年生產的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市場價格每50公斤分別低於132元、 135元和150元時,啟動最低收購價。這個比2012年分別提高12元、10元和10元的早稻、中晚秈稻、粳稻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或許會給種糧農民些許安慰。畢竟有國家作後盾,辛勤勞作的成果有了銷路。

  但是,人們不禁要問按照今年最低收購價收購的稻穀,依據順價銷售的原則能夠銷售嗎?顯然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的稻穀不能按時拍賣成交,國家要承擔多大的包袱?「隔」污染的稻穀由誰來收?收購起來幹什麼?稻穀最低收購價的連年提高,長期國內與國際糧價的倒掛,如何調動農民持續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解答以上問題,不能就生產而生產,就流通而流通。要從生產關係、維護種糧農民利益、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通盤考利。

  在糧食生產自主化、糧食流通市場化、糧食經營主體多元化的背景下,調節糧食生產的主要手段,從根本上講就是適時適度地調整生產關係。

  作為弱勢產業,農民種植糧食,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依然是對國家的巨大貢獻。在現有生產力水平下,一家一戶種植糧食,在風調雨順下,一年一畝地的收入(不含勞動力成本)只有1000元左右,不及在城市打工四五天的收入。種植糧食越來越突出比較效益的低下,導致了大量的農民工外出,在農村務農的基本上是不能外出奔波的老人和婦女。年輕的農民一經離鄉,就再也不可能回家。

  糧油行業市場調查報告指出,造成農民種植糧食收入低的原因,踢出自然因素外,根本的因素,是國家的糧食價格政策和補貼政策亟待完善。

  我國現行的糧食價格政策,是以糧食最低收購價為主的目標價格政策,輔之以儲備價格、臨時收儲價格等。從2004年開始在糧食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雖然近年來連年提高,但是遠遠沒有達到農民的預期收入目標和社會平均收入水平。

  有限度地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水平,固然有擔心糧價作為基礎物價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但是,從已開發國家來看,只要國家調控得當,糧價提高引起社會物價巨幅波動是可以避免的。耕地資源並不豐富的日本,多年來實現了國內大米自給,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大米收購價格的適度。按照目前的價格計算,日本的大米價格是我國近10倍,但日本國內的物價並沒有因為糧價而惡性循環。

  如果說大幅度提高最低收購價短期內有困難的話,那麼完善糧食補貼政策應當作為首選目標。

  縱觀我國的糧食補貼政策,突出弊端是「均貧富」大大降低了補貼效率。我國現在大多數地方對農民的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無一例外按照農民承包的耕地給予補貼。不論農民種植何種農作物,甚至是不種植任何農作物,都給予平均補貼。這種「均貧富」式的補貼辦法,如何能夠調動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怎麼能夠發揮糧食補貼的最大效率?

  使糧食補貼效率最大化,根本的辦法,就是按照「有勞有得」的原則,或者依據農民實際種植糧食的面積給予補貼,或者依據農民出售商品糧的數量給予補貼,以此來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調動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從目前國家對農民的種糧補貼數額來看,總體上還是過少。平均到一畝地上,不過上百元。作為關係國計民生的特殊商品,國家應在繼續加大補貼力度的同時,將流通環節的補貼逐步轉移到生產環節上,以減少種糧農民對市場的過度依賴。

  要從根本上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量和質量,集約化、規模化是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鼓勵糧食生產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目前,我國家庭農場已初具規模。截至2012年底(下同),全國30個省、區、市(不含西藏,下同)共有符合本次統計調查條件的家庭農場87.7萬個,經營耕地面積達到1.76億畝,占全國承包耕地面積的13.4%。平均每個家庭農場有勞動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員 4.33人,長期僱工1.68人。在全部家庭農場中,從事種植業的有40.95萬個,占46.7%。家庭農場平均經營規模達到200.2畝,是全國承包農戶平均經營耕地面積7.5畝的近27倍。其中,經營規模50畝以下的有48.42萬個,占家庭農場總數的55.2%;50-100畝的有18.98萬個,占21.6%;100-500畝的有17.07萬個,占19.5%;500-1000畝的有1.58萬個,占1.8%;1000畝以上的有1.65萬個,占1.9%。2012年全國家庭農場經營總收入為1620億元,平均每個家庭農場為18.47萬元。

  方興未艾的家庭農場無疑為我國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據筆者調查,現在家庭農場的發展亟需國家政策支持。

  年比一年增加的土地流轉費用,種糧與種植經濟作物等的比較效益,缺乏農業生產機械、曬場、烘乾機、倉庫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必要的流動資金等,都在制約著家庭農場的發展。因此,國家對於以生產糧食為主的家庭農場,要專門拿出一定資金,給予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購買農機具補貼、農資綜合直補;對於新建曬場、倉庫等基礎設施,以獎代補;對生產糧食給予一定的流動資金貸款,或者貸款貼息。

  糧食生產周期長,保持糧食生產的持續發展,必須保護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從近年來看,我們要高度重視糧食的進出口政策。

  進口一定的糧食,比如國內稀缺的泰國優質香米,美國、加拿大等國的高筋小麥等,用來調劑餘缺,十分必要。但是,對於過能夠自求平衡的大米,要慎重進口。

  糧食生產能力,從一定的意義上看,是一國綜合國力的體現。作為維持人類生存基本的生活資料,沒有足夠的糧食供給,就不可能有國家的穩定。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維持一個國家的糧食供給,又必須付出巨大的財力投入。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糧食生產和第一出口大國——美國,每年國家財政給予了大量的生產和出口補貼,以至於美國農民的收入高於普通城市工人的收入,美國牢牢地掌控著世界糧食市場,成為世界糧食出口量一半以上的糧食出口強國。在世界很多地區,美國的糧食戰略,起到了比任何武器都要重要的作用。

  糧食是掌控國家命運的重要物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無論古今中外,糧食始終安國定邦的基石。研究中國幾千年的發展史,可以概括為是糧食供求的進展史。中國歷代農民推翻王朝,無不與食不果腹有直接關係。春秋時期的署名政治家管仲曾經精闢地總結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國人經歷過1959年糧食的人為災難、2003年重大自然災害導致糧食大減產之痛後,我們應當充分理解保持95%糧食國內自給的國家戰略方針。

  我們從2004年開始,確實取得了幾近連年豐收的可喜局面。但是,我們沒有理由過於沾沾自喜。

  我國以占有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可是,我們的資源消耗是驚人的。我國消耗了占世界35%的化肥,巨大的環境污染隨處可見;日益緊缺的水資源、逐漸縮減的土地資源等等,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威脅,已不是理論問題。

  有人說,我們不必擔憂:可以利用世界市場來滿足國人糧食供應。如果說這是一種良好願望的話,那只能是「天方夜譚」。

  和平年代,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有平等協商的可能。但是,在國與國之間出現分歧,甚至對立狀態下,還有平等協商的可能嗎?國際貿易禁運、封鎖,不見硝煙的戰爭早在戰爭之前就已經打響。到那時,沒有「糧草」的苦果不言自明。

  退一萬步講,即使世界和平,我們可以自由進口糧食,如果我國嚴重缺糧,能不能進口到我們需要的糧食呢?

  據近幾年統計,每年國際糧食貿易量不到我國糧食生產量的一半。即使我國每年缺少10%的糧食,就要進口占世界糧食貿易量20%的糧食。撇開政治因素,僅從經濟因素分析,這是不可能的。目前,世界上包括非洲在內大約每年有10億人口採取處於飢餓狀態。

  將中國的糧食供給寄希望於國際市場,是希望渺茫的。

  保證95%的糧食國內自給,我們在充分運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同時,必須要高度重視國內的糧食生產。要切實從保護和調動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入手,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補貼政策,鼓勵集約化、規模化糧食生產,運用關稅等價格槓桿,保持糧食生產與消費的基本平衡,國家的糧食安全在可控之中。

更多早稻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早稻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