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免費報告 >> 藥品 >> 2015年綠色建築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2015年綠色建築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2015-10-21 13:50:46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隨著人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居住環境要求的提高,對自身身體健康也越來越重視,基於此使得綠色建築行業更加適應發展,那麼2015年綠色建築行業發展前景如何呢?請詳見下文。

  發展前景之一:民眾可以感知的綠色建築。

  現階段,我國綠色建築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下步工作的關鍵是大眾化和普及化,讓人民群眾知道什麼是綠色建築,以及綠色建築會帶來什麼好處等等。普及綠色建築有很多創新的辦法:

2015年綠色建築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一、開發推廣讓人民群眾能夠認知、熟悉、監測、評價綠色建築的手機軟體,不僅普及綠色建築知識,而且也可藉此來激發住宅需求者和擁有者的節能行為。

  二、要把宣傳推廣的著重點放在綠色建築給人民群眾會帶來的實際利益方面上,比如節能減排的經濟性。更重要的是,綠色建築會給居住者帶來善待環境、健康舒適等心理生理價值認可。

  三、綠色建築在設計中注重性能的可視性。隨著IT技術的發展,可以將綠色建築設計可視化和可比化。試想,未來每天一打開手機,一起床或者一出門就在一個小電子螢幕上看到我家綠色建築的節能、節水、雨水利用、空氣品質。

  四、綠色建築的物業管理將成為一個新興的龐大產業。這個新興產業建築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機會。經過初步測算,如果北京市2/3的建築都能夠做到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就可以節省超過南水北調的供水量。更多綠色建築行業最新相關資訊,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綠色建築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發展前景之二:網際網路與綠色建築相融合的「網際網路+綠色建築」。

  一、設計網際網路化。

  目前,我國缺少整合的雲計算平台軟體。同時要在建築新部件、綠色建材、新型材料、新工藝、管理新模式等方面大量應用數據、網絡新技術。

  二、新產品、新部件、新材料。

  通過網際網路,設計師們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種各樣符合當地氣候條件或國家標準的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許多新型的建築材料不僅安全性、防腐性、隔熱性非常優異,還能夠吸附有害的氣體,甚至能夠釋放有益於人們身體健康的氣體。

  三、施工網際網路化。

  未來的建綠色建築施工就像製造汽車那樣實現產業化,整個過程由網際網路進行嚴格監管,各部件、部品生產商與物流系統、施工現場、監理等「無縫」聯結,使整個系統達到零庫存、低污染、高質量和低成本。

  四、運營網際網路化。

  首先要引進物聯網的概念,即只要安裝了相應的傳感器,通過個人的智慧型手機就可方便地實現建築的節能、節水或家電的遙控。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智慧型手機來對自己的住宅進行監測和操控。

  六、運行標識管理網際網路化。

  未來,要給每一棟綠色建築裝上一個智能晶片,便於定時收集電耗、燃氣、供暖等能耗等數據,同時還要及時運算、比較並警示發布,再加上安全保衛功能,就可以為用戶提供周到的服務。

  發展前景之三:建造更加生態友好、更人性化的綠色建築。

  諾貝爾獎得主RichardSmalley逝世前曾列出了人類未來50年所面臨的十大挑戰問題。首先是能源,第二是水,第三是食品,第四是環境,第五是貧窮,第六是恐怖主義,第七是戰爭,第八是疾病,第九是教育,最後是民主與人口。如果把綠色建築做到更加人性化和更加環保,就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地解決上述前五位和第八位問題。

  未來,綠色建築通過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促進水循環利用,並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為紫外波段的LED供能,使建築物內植物晝夜都可以進行光合反應,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氣。從而實現建築和植物果樹的完美融合,我們可以建造更加生態友好的建築。

  總結:

  未來的綠色建築要擁抱網際網路。同時,綠色建築要重視大眾創新,這樣能夠全面實現節能、節水、節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並全面地提升綠色建築的質量。由於在這個過程中增加了民眾參與、互動和可視化因素,也就使得綠色建築更加生態和人性化。

  綠色建築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通過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每個人都可以方便地感知和操控自己的家園。這樣的時代已經到來,請大家準備好迎接和擁抱這個全新的綠色建築時代!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