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能就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質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它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轉化為常規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同時也是唯一一種可再生的碳源。
國家能源局網站5日公布了《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我國生物質能可再生能源發展作出具體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生物質能基本實現商業化和規模化利用。專家認為,從我國能源結構和發展環境來看,我國生物質能中長期發展前景廣闊,規劃的出台將加快推動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
《規劃》提出,到2020年,生物質能基本實現商業化和規模化利用,生物質能年利用量約5800萬噸標準煤。其中,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500萬千瓦,年發電量900億千瓦時,生物液體燃料年利用量600萬噸;生物質成型燃料年利用量3000萬噸。
根據國家能源局測算,到2020年,生物質能產業年銷售收入約1200億元,生物質能產業新增投資約1960億元。
2016-2021年中國生物質能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表明,我國生物質資源豐富,能源化利用潛力大。全國可作為能源利用的農作物秸稈及農產品加工剩餘物、林業剩餘物和能源作物、生活垃圾與有機廢棄物等生物質資源總量每年約4.6億噸標準煤。然而,我國生物質能總體仍處於發展初期,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64%,生物質能僅占全部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的8%。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任東明指出,「我國能源體系和規模還不能支持生物質能源的大規模利用,生物質能源的經濟性也很難與傳統能源競爭。」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也表示,我國生物質能起步比風、光還早,但發展非常緩慢。造成我國生物質能發展緩慢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政策力度不夠,二是成本居高不下,三是影響因素複雜。
林伯強表示,《規劃》的出台利好整個行業的發展,因為政府開始對這個行業發展有規劃、有政策支持了,表明了政府發展生物質能的決心。在未來5年間肯定對行業有推動作用,但真正實現規劃目標不容易,需要多方面一起努力。
《規劃》明確,「十三五」時期將大力推動生物天然氣規模化發展,積極發展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穩步發展生物質發電,加快生物液體燃料示範和推廣,把生物質成型燃料列為發展重點之一是其中一大亮點。
過去,不少企業表示多地政府排斥和限制生物質成型燃料的發展,個別地區甚至將生物質成型燃料劃為高污染燃料,不批准項目環評、不同意項目實施。宏觀政策不明朗、缺乏工業化標準體系成為生物質成型燃料推廣利用瓶頸。
《規劃》強調,在具備資源和市場條件的地區,特別是在大氣污染形勢嚴峻、淘汰燃煤鍋爐任務較重的京津冀魯、長三角、珠三角、東北等區域,以及散煤消費較多的農村地區,加快推廣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為村鎮、工業園區及公共和商業設施提供可再生清潔熱力。同時,規劃提出加強技術進步和標準體系建設,包括加強關鍵技術進步和設備製造,推進設備製造標準化系列化成套化,以及加快制定生物質供熱鍋爐專用污染物排放標準等。
2015年,我國生物質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約800萬噸,參照我國每年生物質燃料資源可利用量約4.6億噸標準煤,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業內人士認為,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是一個新興產業,涉及農業、林業、機械、電子、熱能和環保等多個行業,但我國目前尚未建立生物質成型燃料工業標準體系,缺乏完整的產業標準,進而導致生物質成型燃料產品和質量缺乏監督。
總體來看,生物質能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是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必然環節。生物質能產業有多種用途,從固體燃料到液體燃料,以及碳、電、熱聯產項目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生物質能源將是一個有力的支撐,相關企業也有望迎來黃金髮展期。
更多生物質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生物質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