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行業分析報告 >> 2017年紀錄片行業市場分析

2017年紀錄片行業市場分析

2017-02-07 15:13:11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近年來,雖然紀錄片的觀眾群體在不斷擴大,但對大多數中國觀眾來說,紀錄片仍被視為屬於在電視上觀看的免費資源。但隨著一系列優秀的記錄片的出現,這種格局正在改變,中國紀錄片開始走向市場化。據悉,2016年中國電視紀錄片市場就在多方面取得突破,報告大廳分析未來中國紀錄片還需在產業、創意、傳播、人才、接受五個角度來完善產業,促進產業發展。2017年紀錄片行業市場分析如下:

  紀錄片是免費資源?

  紀錄片是免費資源,這是當前大多數觀眾的一種心理狀態。觀看紀錄片的人群並不是廣泛,在傳統的認知中,紀錄片都是關於歷史、關於國家地理的,這讓很多人將紀錄片視作了一種很普通的電視節目,很少有人會想到,為紀錄片買單。這就使得,當前國內的紀錄片,大多數都是公益性質,由有關部門拍攝。公益性質的紀錄片,有利於普及科普知識,但很難吸引到更多的觀眾的青睞。但一大批高水平紀錄片的出現,正在逐漸改變紀錄片的傳播方式和傳播群體。

  以《我在故宮修文物》和《舌尖上的中國》等系列紀錄片為例子,這些紀錄片的出現,具有不一樣的意義。前者讓工匠精神隨著紀錄片的播出廣為人知,老故宮成為了新「網紅」,引起了人們對於修復師群體的興趣,同時宣傳了文物保護知識;而後者,則通過生動的敘述方式,強烈的畫面感和精細、真實的製作過程,讓人們對於中華美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甚至出現了隔著螢幕流口水的收看效果。

  紀錄片在內容和製作技術上日臻成熟,這也給紀錄片市場化,鋪墊了很好的前期基礎。從短期發展來看,紀錄片作為免費資源是有利的,這有利於讓人們逐步普及記錄片知識,對國家、地理包括歷史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但長久來看,基於免費基礎上的紀錄片,缺乏多元化和深入發展的空間。不走向市場的紀錄片,難以吸引更多市場資本的加入,既限制了紀錄片創新發展的空間,又限制了紀錄片的參與主體。

  紀錄片要學會走向市場。當前很多國產紀錄片,走向群眾的能力很好,走向市場的能力卻有所欠缺。要改變這一現狀,除了國家要為紀錄片走向市場提供更好的平台、影院要為紀錄片走向市場提供一定的便利外,更要紀錄片製作方轉變發展觀念,學會在不改變自身原則的同時,主動適應市場,試圖把控市場。唯有如此,紀錄片才能在告別文化扶持以後,在市場中有謀生的能力,也有發展的廣闊前景。

紀錄片

  國產記錄片都有何突破?

  1、重大題材紀錄片有新收穫

  2016年正逢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也是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深入推進的年份,同時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餘溫尚在。這一年度,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重大活動的宣傳需求較為密集,考驗著包括中國紀錄片人在內的影視藝術工作者的能力與智慧。

  這一年,重大題材紀錄片佳作頻現。其中,8集文獻紀錄片《長征》成為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最有分量、最具代表性的力作。同為長征題材作品,紀錄片《長征紀事》同樣是重大題材佳作。而紀錄片《重生》則全面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到建國28年間的奮鬥歷程。

  本年度反映「一帶一路」戰略的紀錄片數量呈井噴之勢,紀錄片《一帶一路》《奇域——探秘新絲路》《海上絲綢之路》都是此主題下的佳作。此外,反映人類創新史的作品《創新之路》、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戰場的作品《改變世界的戰爭》(紀錄片《東方主戰場》的國際版)同樣值得關注。

  2、行業題材紀錄片有新提升

  在「工匠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2016年中國電視紀錄片發展的另一大亮點是行業題材紀錄片的發展與提升。這其中,既有像《我在故宮修文物》《超級工程2》等更多關注行業與國家社會的作品,也有像《本草中國》《傳承》《少林功夫》等更多關注行業與歷史文化的作品。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後,在網際網路上走紅,該片歷經5年的調研,以樸實的表現手法讓原本默默無聞的文物修復工作者成了「網紅」。此後,電影版的《我在故宮修文物》推出,這種電視紀錄片成功之後的跨媒介轉換,近年來在我國紀錄片中並不多見。央視紀錄頻道原創紀錄片《超級工程》,第一季先後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落地播出,2016年播出的《超級工程2》依然展現出中國工匠的技藝與智慧。《本草中國》《少林功夫》《傳承》等作品則更多以歷史與文化的視角,展現了不同行業中「工匠精神」的歷史承襲以及蘊含其中的價值之問、文化之脈、精神之根。

  3、現實題材紀錄片有新成就

  中國電視紀錄片在上世紀90年代快速發展,並形成新時期中國電視紀錄片的第一個高峰,便源於現實主義紀錄片創作的勃發。不過近年來品質上佳的現實題材作品,最多是零星出現,罕見批量湧現,這成為當前中國紀錄片發展的不足與遺憾。

  可喜的是,2016年現實題材紀錄片《我從新疆來》《人世間》《生門》《不如跳舞》《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等作品的集中出現,體現了中國紀錄片在現實題材上的一些新成就。《我從新疆來》展現了18位離開新疆到其他省份打拚的優秀新疆人的真實經歷;《人世間》通過觀察醫院這個社會矛盾集中體現的標本,給觀眾展現了一個真實的人間世態;《生門》講述了4位遭遇極端情況的產婦及其家人在醫院生產過程中經歷的種種考驗以及這背後關於生命與生存的故事與思考。

  4、自然題材紀錄片有新突破

  相對而言,自然類紀錄片是中國紀錄片發展的短板之一,因為我們在拍攝中對動植物專業問題重視不夠,導致組成的中國自然專家團隊跟國外相比有較大差距;拍攝這個領域的中國紀錄片人也很少具備專業動植物知識素養,我們的攝影師往往是拍一個「熱鬧」。

  不過,2016年以《自然的力量》《野性的呼喚》等為代表的自然題材紀錄片,讓我們眼前一亮。《野性的呼喚》的拍攝歷時6年,據稱該片已與美國國家地理、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等簽訂合作協議。而《自然的力量》同樣也歷時5年的打造,以國際通行的自然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和技術標準進行拍攝製作。

  未來中國紀錄片該如何走?

  未來,我們期待中國紀錄片在如下幾個維度,能有進一步完善和提升:

  一是從產業角度,如何使藝術與產業更自然地融合,創造出更大的複合價值;

  二是從創意角度,如何在人財物的分配方面平衡創作的各環節,在機制的保障下,激勵有創意的、多主題、高水準的作品持續出現;

  三是從傳播角度,如何創作並傳播出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品,並以此發出中國聲音、傳播中國價值;

  四是從人才角度,如何鍛造出高素質的創作人才、優秀的產業運營人才、具有國際視野能承擔國際化合作任務的人才等多類高端人才;

  五是從接受角度,如何讓嚴肅性、專業化的內容獲得大眾化的接受,實現一種更好的對接。

  以上就是報告大廳小編整理的紀錄片行業市場分析,如果還想了解更多,可查閱2016-2021年中國紀錄片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

更多紀錄片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紀錄片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紀錄片熱門推薦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