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經濟走勢進入一輪輪紛繁複雜的討論中,國際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也讓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名片不再如從前般閃耀,而紡織業,這個曾經作為「中國製造」中的重要產業如今發展似乎也不如以前般「紅火」。
中國無疑仍然是世界紡織品行業的領軍者:中國國家統計局、工信部以及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紡織業目前有從業者460餘萬人,對GDP的貢獻率達10%,2015年包括服裝在內的紡織品出口額合計2840億美元(註:1美元約合人民幣6.87元)。但隨著勞動力、原材料和能源成本不斷上升,國際紡織品買家正在日益脫離中國市場。以下是2017年我國紡織品行業市場分析:
紡織品
去年9月,政府發布了紡織品行業的五年計劃。該計劃承認,成本上升正在削弱該行業在國際上的優勢,此外該行業還面臨技術更先進的已開發國家以及工人薪資更低的發展中國家構成的「雙重打擊」。
「以前穿兩件衣服夠暖和的,但現在天冷了,我們穿三件衣服還是感到寒冷,就是這個道理。」絲綢之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州絲綢協會會長凌蘭芳對記者感嘆道。
另外多位企業家也表示,稅費跟10年前比,看起來好像沒怎麼動,但在經濟行情不好、企業利潤少、人力成本又上升的「寒冬」,稅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企業承受的壓力很大。
同時,中小企業又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而實體經濟的資金又大量流向房地產、金融、IT等虛擬經濟領域,偏虛脫實成為隱患。實體經濟振興的出路在哪裡?
實體經濟壓力重重
「總體來看,從事傳統產業的民企困難者居多,幾大紅利開始消失,瓶頸顯現。」業內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據他了解,近幾年周邊的傳統紡織企業在此輪經濟下行中感到陣陣寒意。
一方面是訂單明顯減少。目前湖州的絲綢產品包括生絲、綢緞等還在遠銷歐美、日本、中東等國家和地區,表面上看年度出口金額差不多,但是按照價格和匯率算的話,整個出口總量在減少。
另一方面是企業的用能成本、用工成本、物流成本、融資成本等四大成本都在迅速上漲。「以用工成本為例,本世紀初勞動工資在600元左右,現在要漲幾倍,在3600元左右。但是產品價格的增長卻沒有那麼快。現在『四險一金』按照工資比例來交,在企業勞動成本中這一項占去40%左右。」業內相關人士說。
蘇南地區某人造革製造企業老闆何先生也表示,這兩年經濟下行給實體經濟帶來很大的壓力,他們也有點力不從心。「2016年下半年原材料價格上漲,但銷售價格上不去,基本上很少漲,同時整個需求並沒有擴大,對利潤空間的擠壓比前兩年更厲害了。」
「儘管2016年工業企業效益有所好轉,但與上年利潤下降形成的低基數有一定關係,兩年利潤平均增長尚不及生產增長。」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工業效益處處長何平認為,目前,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依然錯綜複雜,工業經濟向好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結構不合理、回款難、費用高依然拖累企業盈利。
業內相關人士說,傳統製造業根本問題是效率低下、成本高企,許多工藝設備非常落後,原料質量下降而價格猛漲。一方面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資本和人才卻加快逃離。高科技附加值目前還跟不上,而低成本優勢已經喪失,於是進退維谷,陷入困境。傳統製造業必須推進供給側改革,鳳凰涅槃。
稅負重,成本上升
「稅負很重,主要體現在增值稅方面,每個環節都要交稅,稅大概是利潤的三倍,利潤微乎其微。比如企業一年交1000萬元的稅,利潤可能不到300萬元。」凌蘭芳告訴記者,產業有起落,但一般來說稅收是利潤的兩倍。這已經算好的企業了,很多企業連稅都交不出來,稅一交就虧損了。
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李煒光也認為,企業負擔的稅費太高,是我國經濟持續低迷的一個真實原因。
李煒光於2016年上半年在全國四個城市採集了一百多個樣本,四個地區調研結果一樣。企業家認為稅收負擔很重和較重的比例很高,達到87%,認為稅負可以接受的僅占8%,認為較輕和很輕的僅占1%。調研中發現,企業的實際稅費負擔率約40%,大部分企業利潤率都不到10%,很多企業不堪重負倒閉。
業內相關人士對記者談到,由於成本太高,我們已經在一般競爭領域中失去了優勢,中國紡織的活力漸漸衰退。
以絲綢加工成本為例,中國無法跟羅馬尼亞、土耳其、孟加拉、斯里蘭卡、印度、泰國等南亞、東南亞和歐亞一些國家去比拼,並不是中國的加工工藝不行,到現在為止中國製造品的性價比在國際上還是領先的,而是企業成本高、負擔重,競爭力在減退。像柬埔寨這些國家為了招商引資,各項成本就很便宜,而泰國的招商引資則實行八年減免稅,其勞動工資是中國的三分之一。突尼西亞也在購買中國絲綢原料用以加工出口。
「回到原先的低成本顯然不可能,出路只有創新。我們現在被逼往中等收入陷阱的邊緣。」凌蘭芳憂心忡忡道,即使是轉型升級走高科技的道路,也需要技改、需要人才、需要資本,但國家在引導傳統製造業解困脫圍、轉型升級方面,措施、辦法還不多,示範典型少,即使有也很難學習模仿。
業內相關人士無奈道,現在實體經濟的財富增長比不過虛擬經濟,大量優質資源都往虛擬經濟跑,往房地產、金融、IT這些岔道走,實體經濟就相對乾枯,將來後果會很明顯。「其實像美國這樣的已開發國家,經濟體量這樣雄厚,對實體經濟還是非常重視,採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方法鼓勵實體經濟發展。」
那麼要振興實體經濟,出路在哪裡?
業內相關人士認為,首先國家在這方面要有頂層設計,要有方向和線路圖,中國目前的產業結構要調整,是否準備好忍受陣痛。因為屆時會有大批的中小企業倒閉,邁向高科技的一年半載又上不去。而如果要慢慢轉,那麼技術、資金和人才這三要素通過哪一個辦法來給予解決,也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
同時,業內相關人士也建議稅負和勞動用工的調整。「從金融危機到現在連續將近七八年的經濟下行態勢,原來的稅負政策、用工政策、產業政策和經濟的一些配套是否符合?如果不符合就得調整,稅負首先得調整;勞動用工方面,勞動合同法也要進行調整,提供勞動用工的靈活性,首先要保證企業能生存,勞動用工要促進企業發展。而現在的勞動用工不符合我們目前社會經濟結構的現狀,優秀人才又招不進來,低劣的勞動用工又辭退不去,這就阻礙了企業的發展。」
對中國紡織企業而言,目前應該是最痛苦的時候。往上找不到依靠,往下找不到支撐點,很多企業主更是寧可拿錢去「炒股票」、「炒樓」,也不願意把錢花在企業改革上。而行業要迎來曙光,不僅需要企業主的堅守,更加需要國家的政策引導和支持。
中國紡織產品的價格始終很難上去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產品附加值。「因此,新常態下紡織品開發應走在服裝前面,必須提前做好設計規劃,以市場為中心是紡織品開發的出路所在;紡織產品開發工作需要以精準分析為前提,通過提高創新能力來獲取市場競爭力。」
同時,業內相關人士指出,「高附加值是紡織品開發的唯一出路,而企業在新品開發中,不能只解決人們的基本需求。」只有更多地解決人們的功能性需求和興奮型需求,產品才會具備高附加值。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指出,當前中國紡織在新常態下面臨著複雜的棉花市場形勢、化纖產能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節能環保約束壓力增大,這對於紡織工業的變革與創新的要求更為緊迫,對紡織企業的適應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更多相關紡織品行業分析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紡織品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