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體育行業站在新的發展節點上。回首「十四五」,體育行業在複雜的環境中穩步前行,取得了諸多令人矚目的成績;展望未來,「十五五」時期又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蘊含著無限的發展潛力。在這承上啟下的關鍵年份,深入剖析體育行業的發展軌跡,對於把握未來方向至關重要。
(一)體育產業總體穩健回升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體育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十四五」期間,體育產業展現出強大的韌性。2023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3.67萬億元,同比增長11.31%,增加值達到14915.0億元,同比增長13.92%,規模總量實現雙位數增長,彰顯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在經歷階段性波動後朝著積極快速的方向邁進。從經濟貢獻來看,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23年達到1.15%,超過2019年;經濟增長貢獻率增至3.26%,遠超2019年,拉動貢獻率達到0.17%,同比提高3.4倍,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逐漸穩固。同時,體育產業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2022年全國體育產業吸納從業人員已超過800萬人,「十四五」時期同比增長持續保持兩位數,占全國從業人數比重從2019年的0.67%增至2022年的1.11%,增長了65.67%,為「穩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體育產業體系持續優化升級
體育服務業表現平穩增長,2021年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已突破8000億元,2023年進一步突破1萬億元,占體育產業比重增至72.7%,「十四五」時期增加值平均增速達到13.85%,高於同期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在體育產業中的地位愈發重要。體育製造業轉入調試狀態,2021年恢復到2019年水平,從2021年的3433.0億元增至2023年的3832.0億元,雖然占比從2019年的30.4%降至2023年的25.6%,但這是順應產業轉型升級的結果。2022年起,體育製造業增速反超製造業和工業,展現出一定的韌性和活力。此外,體育產業融合化成效顯著,通過打造體旅融合新樣板、深化體衛融合新試點、培育交互融通新載體等方式,不斷豐富體育產業內容。例如,國家體育總局和相關部門推出一系列體育旅遊示範工程,認定了眾多體育旅遊示範區、精品項目等;推進社區運動健康中心建設試點工程,各地積極探索建設模式;推出多個體育服務綜合體典型案例,促進了商業和體育的空間融合。
(三)體育產業結構布局不斷深化
各地秉持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部署,推進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長三角地區著力打造現代體育產業集群等,2022年創造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4664.84億元,占當地GDP的比重達到1.61%,占全國體育產業的35.63%;京津冀地區強化交流合作,2022年創造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1200.43億元,占當地GDP的比重達到1.20%;粵港澳大灣區持續打造體育產業融合發展和開放發展格局,2022年廣東省體育產業創造增加值2130億元,占當地GDP比重達到1.65%。同時,特色產業布局不斷完善,戶外運動產業快速發展,2024年我國戶外相關企業已達17.7萬餘家。冰雪運動產業、山地戶外運動產業、水上運動產業等都形成了各自的發展格局,產生明顯帶動效應。國家體育產業基地規範發展,新批設135個,累計批設三類基地總數達到354個。2023年示範基地實現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4376.90億元,示範單位營業收入達到1355.45億元,示範項目營業收入達到198.57億元,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顯著的拉動作用。
(一)中國式現代化帶來廣闊發展空間
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徵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機遇。龐大的人口規模優勢,使得2024年中國運動健身人群預計達到4.07億,但滲透率僅為28.8%左右,未來增長空間巨大,預計未來3-5年中國體育市場平均增長率為6.1%。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促進體育消費水平提升,2023年中國體育消費規模已達1.5萬億元,預計2025年將增長至2.8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新動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既激發體育產業潛力,又拓展產業擴容增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促使體育產業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轉變發展方式。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為體育產業提供更多對外合作機遇,形成良好的雙循環發展環境。
(二)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體育改革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臨困境。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為破解體育產業發展難題帶來契機。需要解放思想,打破傳統思維定式,削減不必要的行政干預,構建公平透明的市場准入機制,擺脫「玻璃門」束縛;化解利益壁壘,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構建全國統一的體育大市場,突破「彈簧門」之阻;優化保障機制,完善政策、資金、人才保障等配套措施,突破「旋轉門」困局,實現體育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三)國內外環境變化帶來挑戰
全球分工調整、經濟形勢嚴峻等因素給體育產業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國際價值鏈重塑,我國體育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和參與度低於日本、美國,全要素生產率和內涵技術含量差距顯著,亟待提升。經濟下行緩衝期,市場主體預期轉弱,供給衝擊、需求收縮相互作用,政府需提振體育市場信心。結構轉型重構期,服務業與高端製造業協同、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消費需求升級等對體育產業提出新要求。內部矛盾化解期,體育製造業大而不強、服務業散而不精等問題影響產業潛力釋放。
(一)鞏固發展地位,推動體育產業目標實現
「十五五」時期是《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實施的關鍵階段。預計203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有望突破6萬億,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2%;到2035年,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超過2.5%,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戶外運動產業、賽事經濟、數字體育等將持續釋放活力。同時,市場主體不斷壯大,實體經濟迎來洗牌,科技、資本等生產要素向優質企業匯集,培育出一批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產業基礎不斷夯實,2030年我國體育場地人均面積有望超過3.2平方米,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42%;到2035年體育場地人均面積達到3.5平方米,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45%,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將超過3萬億元。
(二)凝聚發展共識,健全體育產業體系
建設現代化體育產業體系是「十五五」時期的重點任務。「拉長板」,體育製造業要依託優質生產要素,攻克核心技術難題,優化服務體系,融入全球產業鏈;「補短板」,補齊中介人才短板,提高體育賽事轉播能力,推動安保服務科技化升級;「鍛新板」,藉助區塊鏈和大數據技術,為體育產業提供精準數據支持,培育新業態,助力體育產業邁向新高度。
(三)延展戰略空間,促進體育產業協同發展
隨著城鎮化進程推進,體育產業將形成多元發展空間。深耕城市主場,聚焦「10分鐘健身圈」、「頂級精品賽事」、「體育消費新場景」,提升市民體育消費品質;拓展縣域空間,聚焦體育特色小鎮、體育公園、戶外運動營地建設,穩固大眾體育消費根基;激活鄉村動能,聚焦精品賽事活動、鄉村體育與其他產業融合、鄉村後備廂工程,釋放百姓體育消費潛力,實現體育產業賦能鄉村發展。
(四)深化綜合施策,保障體育產業發展
「十五五」是體育產業政策升級的機遇期。體育行業分析指出,頂層設計持續發力,多部門統籌出台政策,深化跨部門、跨領域聯動,拓展市場空間。組合效力不斷強化,挖掘政策制定、傳導、落地的「組合拳」效力,利用數位化技術搭建政策傳達平台,建立跟蹤反饋機制。托底政策更加精準,地方體育產業政策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制定,突破領域壁壘,推動基層體育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2025年作為體育行業發展的關鍵節點,在回顧「十四五」發展成果的基礎上,清晰地認識到體育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十四五」期間,體育產業在規模、體系、結構布局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展望「十五五」,體育行業有著明確的發展目標和方向,通過鞏固發展地位、健全產業體系、延展戰略空間和深化綜合施策等措施,體育行業有望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消費需求,為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貢獻重要力量。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還需密切關注國內外形勢變化,不斷調整發展策略,確保體育行業持續穩定發展。
更多體育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體育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