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存儲巨頭競逐:美光與SK海力士的戰略博弈

存儲巨頭競逐:美光與SK海力士的戰略博弈

2025-05-13 10:05:09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存儲技術領域,DRAM和NAND市場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兩家公司——美光科技與SK海力士憑藉不同的戰略路徑,在企業級SSD、高帶寬內存(HBM)及市場擴張中展開較量。前者因早期的技術押注陷入困境,後者則通過併購迅速崛起。兩家企業的興衰軌跡不僅折射出存儲行業的技術變革,更揭示了市場競爭的殘酷與機遇並存的本質。

  一、美光:從多元布局到戰略收縮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存儲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指出,美光科技自1978年創立以來,長期深耕半導體領域,並逐步成為DRAM和NAND市場的核心玩家。通過收購爾必達等企業,其業務一度覆蓋消費電子、伺服器存儲等領域。然而,關鍵轉折點出現在2013年:美光與英特爾合作開發的Optane(傲騰)相變內存技術項目最終以失敗告終。這項耗資巨大的存儲級內存(SCM)嘗試未能實現規模化生產,導致成本過高且市場需求不足。2021年,美光徹底退出該領域,而同期英特爾將NAND業務出售給SK海力士的決策,間接削弱了美光在SSD市場的地位。

  此外,美光近年選擇聚焦DRAM和NAND核心業務,剝離零售存儲品牌(如Lexar),試圖通過專注提升競爭力。儘管其2024年推出了61.44TB QLC SSD以追趕企業級市場,但收入波動仍受制於行業周期性供需失衡,2023年營收與SK海力士不相上下,卻在HBM等新興領域落後。

  二、SK海力士:併購擴張與技術突破雙驅動

  SK海力士的崛起始於對戰略機遇的精準把握。通過收購現代集團半導體資產起家後,其2012年被SK電訊全面整合,並逐步剝離非核心業務。關鍵轉折點出現在2021年:以90億美元收購英特爾NAND業務及大連晶圓廠,成立Solidigm子公司,迅速躋身全球第二大SSD供應商。這一決策不僅使其在高容量企業級SSD市場占據先機——如2024年推出122TB QLC SSD——更阻止了西部數據與鎧俠的合併計劃,鞏固其NAND市場份額(當前占比約22%)。

  HBM領域則是另一戰場。SK海力士自2024年起量產高帶寬內存,並成為英偉達GPU伺服器的核心供應商,占據全球70%的HBM市場。相比之下,美光雖在2025年售罄全年HBM產能,但市場份額僅與三星分食剩餘30%,技術疊代速度已落後。

  三、英特爾:從「恩賜」到「詛咒」的雙重影響

  兩家公司的命運均與英特爾深度綁定。美光因過度依賴Optane項目錯失發展良機;而SK海力士則通過收購英特爾NAND業務,直接躍升為存儲市場第二梯隊的領頭羊。諷刺的是,若當年美光未將資源投入Optane,其SSD市場份額或許能與SK海力士匹敵。

  如今,SK海力士憑藉多元技術棧(自有堆疊+Solidigm架構)在NAND領域形成差異化優勢,而美光則面臨DRAM市場增長放緩的挑戰。儘管兩家公司在2023年營收接近,但HBM市場的爆發性需求正加速拉開差距——截至2025年初,SK海力士的收入增速已顯著領先。

  四、未來競爭:技術疊代與併購博弈

  存儲行業的競爭遠未結束。美光若想重奪優勢,需儘快推進3D DRAM研發;而NAND市場則可能因西部數據與鎧俠的技術整合面臨更大壓力。SK海力士雖在HBM領域領跑,但如何平衡多技術路線的資源分配仍是關鍵挑戰。

  總結:存儲市場的競爭本質是技術選擇、戰略併購與市場需求的動態博弈。美光的轉型陣痛與SK海力士的擴張野心,共同勾勒出這一領域的殘酷現實——只有精準把握技術趨勢並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企業,方能在波動中占據主導地位。DRAM和NAND的未來格局,或將因AI算力需求的增長而加速重構。

更多存儲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存儲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