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吉林省農安縣巴吉壘鎮四合村的田野上,10多台免耕播種機正開足馬力穿梭作業。這片800公頃的土地里,集約化種植與標準化機械服務讓春播效率顯著提升。通過整合分散農機資源、打破土地碎片化的傳統模式,當地合作社僅用十幾天就完成了全村耕地的播種任務,農業生產效率較往年提高30%以上。這種以機械化為基礎、社會化服務為紐帶的新模式,正在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樣本。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農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面對過去零散地塊難以形成規模化種植的難題,當地合作社創新探索「帶機入社」模式,吸納9個農機戶將設備轉化為生產要素。通過整合30多台(套)農業機械資源,原本分散的土地被重新規劃為集中連片的作業區域。這種整合不僅使單台免耕播種機的日均作業面積提升至70公頃以上,更讓機械化條耕、秸稈還田等標準化流程得以高效實施。「土地連成片後,農機無需頻繁轉向調頭,一天能多完成30%的工作量。」合作社負責人介紹道。目前全村500戶農民已實現耕地託管全覆蓋,春播時間較傳統模式縮短近一半。
從播種施肥到病蟲害防治,合作社構建的「耕種防收」全鏈條服務體系貫穿農業生產全流程。免耕播種機一次性完成破土、覆土等6道工序,既減少了土壤板結又提升了出苗率。通過精準規劃作業路線和農機調度,服務隊將過去零散地塊間的轉移耗時壓縮至最低。「現在連片地塊間路程縮短了80%,單台機械的日均播種量從50公頃提升到70公頃。」這種專業化分工讓機械化優勢充分釋放。數據顯示,合作社今年土地託管面積較去年擴大40%以上,帶動農戶畝均增收200元。
通過將農機設備轉化為生產資本,合作社探索出「機械入股+分紅」的新型合作機制。農機戶以設備作價入社,不僅享受政策補貼和維修成本分攤,還能根據作業量獲得階梯式收益。「過去跑散活年收入不到10萬元,現在加入合作社後,綜合收益增長了45%。」一位農機手表示。這種模式還催生出「保姆式」服務新業態:農戶只需簽訂託管協議,全程無需參與田間管理,合作社則提供從種子選購到糧食銷售的全流程服務。未來合作社計劃將社會化服務範圍擴展至周邊鄉鎮,打造覆蓋萬畝農田的現代農業聯合體。
總結來看,通過農機資源整合、生產流程標準化和利益分配創新「三管齊下」,四合村實現了農業生產的質效雙升。這種以合作社為紐帶的機械化服務模式,既破解了小農戶對接現代裝備的難題,又激活了農村閒置資源潛力,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複製推廣的經驗範本。隨著土地託管面積突破1200公頃,當地正朝著「整村推進規模化經營、全程機械化覆蓋」的現代農業目標穩步邁進。
更多農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