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6月4日,廣東省正式公布《廣東省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該條例將於今年7月1日起施行。作為全國首個省級海洋經濟專項法規,其出台標誌著廣東在深化海洋資源開發、優化產業結構方面邁出關鍵一步。當前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已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4.1%,連續30年領跑全國,但產業協同不足、科技支撐薄弱等問題仍制約發展。條例通過系統性制度設計,為破解這些瓶頸提供了法治化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海洋工程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條例第二章明確將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列為重點發展方向,提出突破深遠海漁業工程裝備、海洋油氣探采裝備等關鍵技術攻關。同時支持深潛器、無人船艇等新型裝備研發,推動海洋工程與高端製造深度融合。在生物醫藥領域,要求強化海洋生物基因、創新藥物等技術轉化能力,並推進中試平台建設。此外,條例還統籌海上風電、港口航運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形成覆蓋海洋資源開發全鏈條的產業布局。
針對科技創新不足的問題,條例建立多部門協同攻關體系,要求科技與工業主管部門聯合推動海洋藥物研發和功能性食品生產。特別強調建設生物技術孵化平台,加速科研成果向產業化轉化。在數據要素領域,明確將建設省級海洋數據中心,通過整合海域、氣象等多維度數據資源,構建海洋大數據共享機制,為智慧港口、海洋牧場等應用場景提供底層支撐。
針對海洋空間開發效率低的痛點,條例創新提出"立體分層設權"制度,在第三十四條明確允許海上風電與漁業養殖進行海域使用權分層配置。自然資源部門將通過開展"標準海"供應試點,建立海底管線等基礎設施用海協調機制。這些改革措施預計可使單位海域面積經濟產出提升30%以上,為南海資源開發提供空間承載力。
條例第四章提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協作區,鼓勵發展涉海空中交通與航運金融等跨境業態。同時要求建立沿海經濟帶重大項目用地用海保障機制,在湛江、汕頭等重點海域布局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通過加強與東協國家在藍色碳匯、深海勘探等領域的合作,廣東將打造聯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放樞紐。
作為條例落地關鍵抓手,發展改革部門將牽頭編制"十四五"海洋經濟專項規劃,並修訂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自然資源管理部門則通過海域使用權市場化出讓、占補指標交易等制度創新,解決重大項目用海需求。預計到2027年,廣東省將建成10個國家級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5個千億級海洋產業集群。
該條例的出台標誌著廣東海洋經濟發展進入法治化新階段。通過構建產業-科技-空間-開放"四位一體"發展框架,不僅破解了要素制約與技術瓶頸,更創新性地建立了全鏈條制度保障體系。隨著20條具體措施逐步落地,預計到2030年廣東省海洋經濟總量將突破4萬億元,在全球藍色經濟版圖中形成更具競爭力的戰略支點。
更多海洋工程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海洋工程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