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中醫藥現代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下,我國中藥材產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質量躍升的關鍵轉型。據行業統計,2024年全國中藥材種植面積突破1.2億畝,而西北地區憑藉道地藥材資源和標準化體系建設,成為品質升級的核心陣地。甘肅省隴西縣作為「千年藥鄉」,以科技賦能、標準引領和全產業鏈追溯為突破口,為破解中藥材質量瓶頸提供了可複製的區域實踐樣本。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中藥材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隴西縣通過實施"提質擴面增效"戰略,在首陽鎮建成萬畝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該基地整合種苗補貼和技術集成措施,並聯合科研單位設立200畝試驗區,重點推廣黃芪、黨參等"十大隴藥"的標準化栽培模式。數據顯示,全縣已建立省級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示範區3個,實施"三分田"工程覆蓋1萬戶農戶,帶動成藥種植面積達48.536萬畝。這一實踐不僅鞏固了隴西作為西北最大道地藥材生產基地的地位,更通過良種選育、生態種植技術輸出,為全國中藥材產業綠色化轉型提供了方法論支撐。
在質量監管層面,隴西縣創新搭建了覆蓋"三層一級"的數位化追溯網絡:1個縣級平台統籌協調,17個鄉鎮級節點落實監測,53家生產經營主體實施數據採集,並通過野外監控點和氣候觀測站實現環境參數動態管理。以奇正藥材公司為例,其產品包裝二維碼可追溯種植、採收至加工全流程信息,包括農事記錄、質量檢測報告等關鍵數據。目前全縣已形成年處理3000批次中藥材的檢驗能力,覆蓋100餘種道地品種,通過"數字身份證"制度將質量管控前移至生產端。
隴西縣依託甘肅數字本草檢驗中心等技術服務平台,構建了從種植指導到市場准入的全鏈條服務體系。截至2025年6月,全縣中藥材GAP基地認證面積持續擴大,"三無一全"(無硫熏、無黃麴黴毒素、無公害、全過程可追溯)生產基地建設成效顯著。這種以質量為核心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僅提升了隴藥在全國供應鏈中的議價能力,更通過技術輸出帶動西北地區中藥材產業標準化進程。
面對2025年中藥材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的機遇期(預計市場規模將突破9000億元),隴西縣的實踐表明:以標準種植夯實品質根基、以數位技術貫通質量閉環、以協同創新驅動產業升級,是中醫藥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路徑。其打造的"從土地到臨床"全產業鏈管控體系,正為全國中藥材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可複製的縣域解決方案,在保障中藥資源戰略安全的同時,也為西北地區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能。
更多中藥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中藥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