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貿易環境中的政策干預對全球低速載人車輛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美國近期針對中國同類產品的貿易救濟措施引發行業關注,其背後折射出跨國供應鏈調整、環保標準升級與區域市場競爭加劇的多重趨勢。本文結合最新裁決數據及產業動態,解析政策變動對相關領域的影響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車輛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2024年7月10日,美國商務部啟動對中國進口的低速載人車輛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經過近一年調查程序,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於2025年7月17日作出終裁認定:涉案產品對本土產業構成實質性損害或威脅,並支持實施關稅措施。此次裁決涉及美國海關編碼8703.10.5030項下商品,覆蓋電動平衡車、微型低速電動車等短途交通工具領域。
本次終裁結果直接影響中國相關企業的出口競爭力。數據顯示,2024年中美兩國在該領域的貿易額同比增長18%,但美國市場占中國企業海外總銷量的比例已連續三年超過35%。關稅實施後,企業需承擔額外成本壓力,可能迫使部分製造商調整生產布局或轉向其他區域市場。值得注意的是,此類車輛在美國市政交通、校園通勤等場景需求持續增長,政策限制或將導致短期內供需缺口擴大。
除貿易壁壘外,全球主要經濟體對低速載人車輛的環保要求同步升級。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CARB)已提議2027年前全面禁售燃油驅動型產品,而歐盟REACH法規對電池材料成分的限制也趨嚴格。中國出口企業需在應對關稅的同時,加速研發符合多國標準的新型電動動力系統,並優化供應鏈以降低合規成本。
儘管美國市場面臨挑戰,但東南亞、拉美等地區因基礎設施投資擴大和環保政策寬鬆,成為車輛出口的新熱點。2025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中國對越南、墨西哥的同類產品出口量同比分別增長41%和27%,部分抵消了北美市場的損失。與此同時,智能化功能(如L3級自動駕駛輔助)的普及正推動高端車型需求上升,為技術領先企業創造差異化競爭空間。
美國對中國低速載人車輛的貿易救濟措施標誌著全球短途交通裝備產業進入政策敏感期。企業在應對關稅壓力的同時,需把握新興市場機遇並加速技術創新以實現合規轉型。未來1-2年內,政策導向、技術疊代和區域需求變化將共同塑造行業競爭格局,而中國製造商能否通過產品升級與全球化布局突破壁壘,將成為決定其全球市場份額的關鍵變量。
更多車輛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車輛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