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全球氣候治理進入關鍵窗口期,上海市作為全國碳交易試點先行者,在2025年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20年下降24%後,正加速構建多層次市場調控體系。最新發布的《上海碳市場全面深化改革行動方案(2026-2030年)》,通過系統性制度設計推動碳市場擴容提質,為全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可複製經驗。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二氧化碳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分析報告》指出,根據最新監測數據,2025年度上海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較上年減少8.3%,其中電力熱力生產及供應業減排貢獻率達41%。石化化工等高載能行業的單位產品碳強度同比下降6.7%,但其絕對排放量仍占全市總排放的38%,成為後續市場調控的重點領域。值得注意的是,數據中心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增速達9.2%,凸顯數字經濟發展與低碳轉型間的結構性矛盾。
方案明確建立"雙控+預留"分配製度,對鋼鐵、建材等碳排放相對穩定的行業實施年度配額總量控制。同時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設置10%的配額增長空間,形成傳統產業減排倒逼與新興業態低碳發展的良性互動。配套設立規模達500萬噸的市級儲備配額池,根據季度市場均價波動進行逆周期調節。
2026年起將執行更嚴格的行業納管規則:石化化工等高載能行業及數據中心年排放門檻降至1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水上運輸業則以8萬噸為基準納入監管。至2028年,高等教育機構與醫療機構等公共機構若年度排放超過1萬噸,需同步履行配額清繳義務。方案特別提出開展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管理研究,氧化亞氮、甲烷的核算方法學將率先在垃圾處理領域試點應用。
通過"降門檻、擴類別、增種類"三維度推進市場建設:降低控排企業准入標準的同時,擴大覆蓋行業範圍;創新開發碳配額期貨、遠期等衍生品,預計2027年前完成首個跨境碳金融產品備案。數據顯示,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2025年上半年交易量同比增長34%,但場外協議交易占比仍達68%,制度優化空間顯著。
上海市通過系統性改革方案,將二氧化碳減排目標轉化為可操作的市場機制,既延續了總量控制的核心政策框架,又創新引入動態調節和行業差異化管理。隨著管控範圍逐步擴展至公共機構及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領域,預計到2030年全市碳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元量級,在推動經濟綠色轉型的同時培育新的增長動能。這一改革路徑不僅為超大城市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實踐樣本,更將強化上海在全球碳定價中心的競爭優勢。
更多二氧化碳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二氧化碳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