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中國寵物經濟持續釋放強勁增長勢能。據行業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城鎮犬貓數量已突破1.3億隻,消費市場規模達4500億元;預計至2028年將形成超萬億元的龐大市場體系。作為這一進程的重要參與者,上海正通過政策創新與技術賦能,在寵物產業布局和技術創新領域探索出獨具特色的實踐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寵物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與消費升級深化,寵物已從單純的"家庭成員"演變為驅動消費的新增長極。當前上海通過構建覆蓋寵物醫療、智能硬體、生活服務等全鏈條的產業體系,率先實現了從單一產品銷售向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型。例如,在寵物出行領域,2025年鐵路部門在京滬高鐵試點的"人寵分離託運模式"已擴展至長三角地區,依託物聯網技術實現運輸全程可視化管理;而在社區場景中,超過80%的新建住宅區配套建設了智能寵物驛站,集成身份識別、健康監測等功能。
1. 產業鏈條的垂直整合:上海正推動形成"研發-生產-服務"三位一體的產業集群。頭部企業依託人工智慧算法開發出可分析寵物行為情緒的智能項圈,其市場占有率已占全國60%;在醫療領域,基因檢測技術使遺傳病篩查準確率提升至98%,相關設備國產化率達75%。
2. 場景創新的跨界融合:寵物友好型商業場所建設呈現爆發式增長。截至2025年中,全市認證的"寵物友好商場"達236家,配套開發了空氣淨化系統、溫控休息艙等設施;文旅行業則推出"寵物主題民宿""景區專屬導盲犬服務"等創新產品,帶動相關消費同比增長47%。
在技術研發層面,生物晶片技術使寵物身份識別誤差率降至0.01%,區塊鏈溯源系統實現食品供應鏈全程可追溯。但產業發展也伴隨新課題:異寵市場帶來的生態安全風險,要求建立更精準的物種管控機制;人寵空間矛盾需通過智能分區、氣味控制等技術手段尋求平衡。
上海正以標準化建設引領行業發展。2025年3月發布的《寵物友好場所管理規範》首次將空氣消毒裝置、緊急救援通道等納入強制標準;在制度設計上,探索建立"寵物信用分"體系,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
站在2025年的產業節點回望,中國寵物經濟已從資本驅動的粗放增長轉向技術賦能的高質量發展。上海以超大城市治理經驗為樣本,在產業布局中構建起"技術研發-場景應用-標準輸出"的價值閉環,其探索既回應了人寵和諧共生的時代命題,更為全球城市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範式。隨著人工智慧、生物識別等技術持續突破,寵物經濟有望在2030年前形成更具韌性的產業生態體系。
更多寵物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寵物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