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正經歷結構性調整,各地加速推進存量商品房收購工作成為重要抓手。據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廣西全區已完成2萬套存量房收儲,拉動當地商品房銷售增速近10個百分點;廣東廣州、深圳等4城已轉化保障性住房約2100套,涉及金額超14億元。這一系列舉措不僅緩解了部分城市庫存壓力,更折射出商品房市場發展趨勢與政策導向的深刻變化。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商品房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在"以需定購"模式主導下,多地正通過市場化手段優化住房資源配置。2024年全國保交房會議明確要求庫存較多城市可合理收購房源作保障性住房後,湖南婁底等地迅速響應,發布專項房源徵集公告。這種政府引導的定向收購機制,既避免房企集中降價衝擊市場預期,又為購房者提供更穩定的價格錨點。數據顯示,鄭州、重慶等試點城市周邊新房價格已企穩,二手房掛牌量增速明顯放緩。
各地正突破傳統保障房範疇,在安置房、人才公寓等領域探索多元化應用路徑。海南省最新政策明確將存量房源納入城中村改造安置體系;深圳市則通過限定單套面積不超過65平方米的精準篩選標準,確保房源與保障對象需求高度匹配。這種"靶向收購"策略既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又有效解決新市民住房難題。統計顯示,當前全國已有超60個城市建立收儲機制,廣西等地更將司法處置房源納入統籌範圍。
儘管政策成效顯著,但收儲工作仍需破解資金平衡等現實難題。以"重置成本"為基準的定價體系普遍使收購價低於市價30%-50%,這對財政可持續性提出更高要求。創新融資渠道、引入社會資本成為破局關鍵。部分城市嘗試將已購房源用於文旅設施或社區配套,通過運營收益反哺項目資金缺口。這種模式既盤活存量資產,又為商業地產轉型升級開闢新路徑。
各地在收儲主體培育、定價機制創新等方面不斷突破:廣西提出支持專業化收購機構發展;廣東探索"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三方合作模式。這些舉措不僅提升收儲效率,更推動房地產行業從傳統開發向資產管理轉型。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庫存去化周期已較去年末縮短1.8個月,市場供需關係逐步改善。
來看,2025年商品房市場正經歷由政策驅動的深度調整。通過存量收儲、用途拓展等創新手段,各地在化解庫存壓力的同時,加速構建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未來隨著融資渠道多元化和運營模式成熟化,商品房將更多承擔社會服務功能,推動房地產行業向民生屬性主導的新階段轉型。這種轉變既需要地方政府持續完善配套政策,也要求市場主體主動適應市場生態重構,在價值創造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更多商品房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商品房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