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2025年體育政策的持續深化與產業布局優化,馬拉松賽事已成為激活區域經濟、推動體育消費升級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今年4月全國單日舉辦43場馬拉松賽事,參賽規模突破41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從「賽道經濟」到「城市IP」,體育消費正通過馬拉松這一載體實現多維度價值轉化。本文以政策環境為背景,結合最新產業數據,解析馬拉松如何成為撬動區域發展的新引擎,並透視其背後的經濟邏輯與產業機遇。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體育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2025年的中國馬拉松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據行業統計,全國認證路跑賽事從2023年的699場增至749場,參賽人次由605.19萬躍升至704.86萬。這一數據背後是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推動:一方面,《中國戶外運動產業發展報告》指出,一場大型城市馬拉松可帶動超6億元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賽事+旅遊」「賽事+消費」的融合模式加速了體育資源向經濟價值的轉化。以2025年無錫馬拉松為例,42.6萬人參與帶動周邊產業效益達5.05億元,其中餐飲、住宿消費分別貢獻1.437億和3.013億,印證了賽事對區域消費市場的強力拉動作用。
2025年體育產業布局正突破單一賽事框架,向「體育+」生態圈延伸。數據顯示,國內體育相關市場主體已超1700萬家,2024年新增註冊量達455.95萬家企業,前七月同比增長11.43%。馬拉松產業鏈涵蓋賽事運營、裝備銷售、文旅服務等環節,形成全鏈條價值閉環。例如,部分上市公司通過賽事承辦(如上海馬拉松)和衍生業務拓展(賽艇、帆船賽事),實現「主業+配套」的多元化營收模式。政策層面,《國務院關於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調動市場力量擴大消費規模,進一步推動體育企業與文旅、康養等業態的深度融合。
儘管馬拉松已成為城市經濟的重要抓手,但其可持續發展仍需多方協同。從供給端看,「賽事預熱—裝備購買—持續消費」的模式正將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動能;需求端則依託「賽事+旅遊」激發綜合消費需求。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路跑參賽者年度消費規模預計達168億元,其中直接體育消費占比超六成(98億元),間接關聯消費貢獻69億元。要實現長效發展,需政府優化政策引導、市場開發個性化產品、社會組織培育文化IP三管齊下。例如通過「賽事+文旅」打造城市品牌,將一次性參與者轉化為長期消費者與傳播者。
2025年體育產業的進化圖譜中,馬拉松不僅是運動競技,更是經濟活力的晴雨表。在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產業鏈加速整合的背景下,其價值已從42.195公里的賽道延伸至更廣闊的城市發展版圖。隨著「體育+」生態不斷完善,馬拉松經濟正成為推動區域消費增長、促進產業協同的重要力量,並為中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可複製的實踐範式。
更多體育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體育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