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長三角一體化縱深推進的背景下,安徽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驅動傳統製造升級。截至2024年底,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達1264.7億元,研發投入強度2.69%,均居全國前七;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十三年保持第一方陣優勢。當前,安徽省正通過全產業鏈集群化布局與科技賦能雙輪驅動,在光伏、新能源汽車、量子技術等重點領域構建起萬億級製造產業生態,並在低空經濟、生物製造等新興賽道搶占發展先機。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製造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2024年安徽省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1264.7億元,其中製造業領域占比超65%,研發投入強度達2.69%。這一數據標誌著安徽已從傳統農業大省向科技創新驅動的製造強省轉型。在"三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方面,全省相關產業增加值超過2萬億元,占GDP比重逾18%,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
合肥作為安徽製造業高地,通過"光伏+新能源汽車+氫能"的全鏈條布局形成萬億級產業集群。數據顯示,該市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並在電池組件效率提升領域實現技術突破——量產產品轉換效率從十年前的13%躍升至25%以上。同時,在光伏製造閉環中,企業正聯合高校開發無人化回收技術,推動行業向"從搖籃到再生"綠色製造轉型。
在低空經濟領域,安徽省依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基礎,構建起電動飛機本地化供應鏈體系。目前60%以上零部件可實現省內採購,90%可在長三角區域解決。按照規劃,2025年將進入電動飛行器交付元年,通過"文旅體驗-綠色航空網絡-A點到B點交通"三階段推進低空製造應用。生物製造方面,醫療與農業領域技術轉化加速,相關產業規模預計短期內突破萬億元。
在傳統產業升級賽道,安徽企業正藉助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實現製造模式革新。某汽車配件集團通過跨境電商平台數據洞察海外需求,聯合行業龍頭打造機器人配件供應鏈網絡;餐飲科技公司運用風味預測模型優化產品研發流程。數據顯示,這類智能化改造使企業研發效率平均提升30%,資源利用率達國際先進水平。
綠色製造領域成為資本市場重點投向方向。統計顯示,光伏、儲能、氫能等與人工智慧深度融合的賽道獲得資金高度關注。機構分析指出,安徽憑藉政策支持、長三角區位優勢及高校創新策源能力,已形成"技術研發-場景驗證-規模生產"三位一體的資本賦能體系,為製造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提供支撐。
安徽省通過系統性製造產業布局與創新要素集聚,在2024年實現研發投入強度全國領先的基礎上,正加速推進量子科技、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產業化進程。隨著萬億級產業集群效應顯現和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深化,安徽製造業已形成"科技-資本-場景"協同發展的新範式,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數據截至2024年12月)
更多製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製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