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中國儲能行業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共振效應顯著。截至2025年上半年,國內儲能鋰電池排產持續旺盛,市場呈現淡季不淡態勢,項目招標量同比激增。隨著新能源全面入市和峰谷電價機制完善,儲能系統正從輔助能源向戰略基礎設施轉型。本文基於最新產業數據,解析政策環境對產業布局的深層影響。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儲能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2025年國內儲能市場呈現顯著擴張態勢,鋰電池產能利用率維持高位。數據顯示,5月31日後進入傳統淡季,但儲能項目招標量仍保持環比增長超40%,山東等市場化程度高的省份已實現儲能電站全生命周期盈利。政策層面的突破性進展是核心驅動力:全國26個省級行政區相繼出台容量補償、租賃補貼等收益保障機制,其中蒙西地區通過提升新能源配儲比例至25%(較去年提高10個百分點),有效緩解了風光消納矛盾。
峰谷價差拉大直接提升了用戶側儲能投資回報率。以廣東為例,當前尖峰電價與低谷電價差額達1.2元/度,推動工商業儲能滲透率突破30%。在電源側,新型儲能系統成本已降至0.65元/Wh以下,較2023年下降近20%,技術進步顯著改善了新能源電站的經濟性。政策環境與市場機制的雙重優化,使全國範圍內實現用戶側、電源側、電網側儲能項目的普遍盈利成為可能。
山東依託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優勢,在2025年已建成投運1.8GW/3.6GWh共享儲能電站,形成"新能源+儲能"一體化開發模式。蒙西地區通過強制配儲政策倒逼產業升級,帶動本地儲能設備製造商產能擴張超150%。東部沿海省份則聚焦海上風電配套儲能技術研發,江蘇、浙江兩省2025年規劃新增儲能裝機容量合計達8GW。
歐洲能源轉型加速推動戶用儲能需求激增,德國市場2024-2025兩年間累計裝機量突破10GWh。拉美地區受電價波動影響,大型電網級儲能項目招標量同比增長3倍以上。東南亞國家通過投資稅收減免吸引產業鏈落地,越南已形成從正極材料到系統集成的完整產業集群。中國儲能企業憑藉成本優勢和技術創新,在海外市場占據超60%的組件供應份額。
來看,2025年中國儲能產業呈現政策驅動與市場機制雙輪發展的特徵。在區域布局方面,重點省份通過差異化政策構建特色產業鏈;技術進步持續推動系統成本下降,使經濟性拐點全面到來。全球市場需求的爆發則為國內企業提供了新的增長空間。隨著"十四五"規划進入收官階段,儲能產業正加速向規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預計2025年底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突破60GW/120GWh,在能源系統轉型中發揮核心支撐作用。
更多儲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儲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