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宏觀經濟環境下,商業銀行面臨政策導向、居民消費信心不足等多重壓力。本文聚焦2025年上半年銀行業零售業務表現,結合個人金融資產規模(AUM)、信貸結構及風險指標變化,揭示行業轉型中的機遇與挑戰。數據顯示,儘管銀行零售AUM持續增長,但信貸需求疲軟疊加資產質量承壓,對收入貢獻度有所下滑,折射出零售業務發展的結構性矛盾。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銀行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銀行零售客戶金融資產管理規模(AUM)普遍實現正向增長。工商銀行以24.3萬億元的個人金融資產總量穩居行業首位;某股份制銀行零售AUM較年初增長7.4%,地方性銀行如江蘇銀行亦保持穩步提升。這一成績得益於資本市場回暖帶來的理財資金回流,以及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下銀行負債端成本優化策略的有效實施。
在政策鼓勵消費的背景下,零售信貸增長仍顯乏力。數據顯示,多數上市銀行個人貸款餘額僅小幅上升,零售貸款對全行新增貸款貢獻度降至歷史低位。其中房貸領域,儘管二手房交易量回升推動建設銀行住房貸款投放量同比增長16%,但整體按揭需求持續低迷;消費貸方面,某國有大行通過縣域客群拓展實現5.6%的個貸增長,而中小銀行個人貸款規模較年初甚至出現收縮。分析人士指出,居民收入預期減弱、房地產市場復甦緩慢是核心制約因素。
在淨息差持續收窄(行業平均降至1.7%)的背景下,銀行零售業務風險暴露加劇。截至2025年6月末,某股份制銀行信用卡及消費貸領域不良率較年初上升0.3個百分點;國有大行中,中國銀行個人經營貸款不良生成額同比增加,反映出小微客戶群體償債能力波動。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部分銀行通過收緊風控標準控制增量風險(如平安銀行動態調整授信模型),但存量資產質量修復仍需時間。
面對挑戰,監管層已出台多項支持性措施。2025年二季度推出的消費貸貼息政策,預計全年可撬動約1萬億元新增信貸需求,並通過「貸款-消費」正循環改善銀行零售收入結構。從行業實踐看,頭部銀行正強化差異化競爭:
與建議
當前銀行業零售業務呈現「存款活躍、貸款疲軟」的結構性特徵,政策刺激效果尚未完全釋放。未來需重點關注三方面:一是居民收入恢復對信貸需求的拉動效應;二是房地產市場企穩對按揭業務的修復作用;三是銀行在數位化轉型中能否通過產品創新和風控優化實現資產質量與收益平衡。預計2025年下半年,伴隨政策效果顯現及消費場景復甦,零售業務有望迎來邊際改善,但實質性拐點仍需等待經濟基本面持續回暖支撐。(數據截至2025年6月30日)
更多銀行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銀行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