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截至2025年9月,西氣東輸三線中段(中衛—吉安)天然氣管道實現階段性貫通,這條橫跨五省區的能源大動脈不僅優化了全國天然氣管網布局,更在區域經濟協同與清潔能源轉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能源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設計年輸氣能力達250億立方米的西氣東輸三線中段中衛至棗陽段,全長1235公里,途經寧夏、甘肅、陝西、河南、湖北五地。該工程通過連接西氣東輸一線、二線,構建起橫貫東西的能源走廊,有效緩解現有管網運輸壓力,並為西部油氣田開發提供外輸通道。這一布局顯著提升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及川渝地區的天然氣保障能力,強化了我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資源配置話語權。
面對秦嶺山脈等複雜地貌挑戰,工程團隊首次在國內應用單護盾全斷面硬岩隧道掘進機,在商山6公里特長隧道施工中實現工期縮短50%。同時採用北斗衛星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對山區管道進行實時風險預警。這些技術創新不僅攻克了能源基建技術難關,更為後續跨區域項目提供了可複製的解決方案。
工程在生態敏感區採取多項環保措施:渭河採用盾構隧道穿越,丹江濕地使用深基坑頂管技術,在富平站場應用裝配式建築減少碳排放30%。全線光伏發電機系統總裝機容量達2200千瓦,年均減排二氧化碳1631噸。這些實踐呼應了我國"十四五"能源規劃中關於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導向,體現了能源基建與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
商洛分輸壓氣站部署的20兆瓦級壓縮機組實現核心部件國產化替代,電驅離心壓縮機等三大機組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一突破不僅降低了對外技術依賴,更強化了我國在高端能源裝備領域的全球競爭力,為後續能源基建項目提供了自主可控的技術支撐。
西氣東輸三線中段的投產標誌著我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進入新階段。通過技術創新、綠色實踐與國產化突破的多維發力,該項目不僅解決了區域能源供需矛盾,更在國際能源競爭格局中彰顯了中國方案的戰略價值。隨著"全國一張網"布局的不斷完善,我國將持續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在全球能源轉型中占據主動地位。(數據來源:國家能源局2025年最新統計)
更多能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能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