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總局近日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提出從2012年1月1日起,34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要提高新聞類節目播出量,滿足廣大觀眾多樣化多層次高品位的收視需求。廣電總局根治電視節目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傾向泛濫,對症下藥,出台相關管理意見,切實引導電視節目走向繁榮。
為了提高節目收視率,更為了利益的獲取,很多電視台爭先恐,在喧囂嘈雜中你方唱罷我登場後開設了諸如戀交友類、才藝競秀類、情感故事類、遊戲競技類、綜藝娛樂類、訪談脫口秀、真人秀等類型節目近期這些充斥媒體的再度引發公眾對電視節目走向的強烈關註:悲觀者以為這將嚴重影響我國的政治導向、價值取向的有序轉變,提出「娛樂化和低俗傾向化危機」的擔憂;樂觀者則認為有需求市場導致電視節目娛樂化是正常現象,更欲以市場之名放任娛樂化附帶的低俗化自生自滅。不同認識的背後,中國電視節目究竟要走怎樣的道路?突圍之路又在何方?
為了扭轉這一狀況,廣電總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意見指出,一方面要在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同時,按照文化「二為」、「雙百」的要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實施差異化監管;同時還對加強行業自律、支持社會監督、開展教育培訓、表彰優秀節目、加強引進電視節目形態管理等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也要認清「娛樂化和低俗傾向化」成因的長期性和複雜性它不僅是政治導向、價值取向、格調基調等方面的問題,更是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孰重孰輕的問題。對此,我們除了採取靈活審慎的調控政策之外,更應著眼於長遠和大局,加強制度建設。
電視節目的地位和作用無需贅言。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創造之一的電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58年開始,我國的電視發展到今天,都一直承擔著傳播文化,傳達國家意志的作用。在解讀國家的大政方針,塑造國民的精神品格、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不僅普及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而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意識和行為。可見,充分發揮輿論媒體的作用,弘揚主旋律,讓中國文化內涵通過電視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的未來,才是電視節目宣傳的目的所在。
然而,在以節目收視率排名、以收視率末位淘汰制、以收視率排名衡量播出機構和電視節目的優劣等不合理的節目評價體系下,還有其他「非常」因素的存在。電視節目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化傾向,已經成為當下電視文化生態中的一大頑疾。這種傾向,在追求娛樂至上的同時忽視思想內涵、排斥審美追求、拒絕承載社會責任;倘若娛樂功能被一味放大,甚至取代了電視節目新聞宣傳、教育、審美、傳達公共政策、引導社會輿論等功能,那麼觀眾所看到的必然會是一幅日漸乾涸的精神荒漠螢幕。不利於電視節目的宣傳,令人擔憂。
電視傳媒節目傳承了中華文明,本是是中華兒女的瑰寶,然而電視傳媒娛樂化和低俗傾向化卻損失了觀眾的眼睛。屏有疾,自當醫。而這種醫治,不僅僅是出台一個意見,更要著力落實意見精神,並要形成長效機制。
更多電視節目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視節目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