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行業從2000年至今經歷了較為完整的生命周期,2016年是十三五 規劃開局之年,供給側改革 掀起了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的主旋律,新常態下的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下面來看下紡織服裝行業現狀。
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在艱難走過2015年後,將面對形勢更為嚴峻的2016年。在紡織服裝業上市公司陸續出現存貨高企的情況下,有部分公司開始大力控制庫存,但是,仍有部分公司至今還面臨著去庫存的難題。
《證券日報》記者通過同花順整理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4月5日,32家紡織服裝業上市公司自2011年至2015年的5年中,存貨總額逐年上增,分別合計為185.88億元、193.49億元、202.59億元、210.51億元和222.09億元。如果計算從2011年到2015年的存貨增長率的話,2015年合計222.09億元的存貨則比2011年的185.88億元增長了19%。
「紡織服裝業的存貨增長與需求環境持續低迷有關。」有業內人士分析,目前,精神消費、追求高性價比成為消費趨勢,而網際網路及電商的普及、新商業模式則給予消費者更多的信息及選擇,極大擠壓了傳統服裝行業的生存空間、增強了服裝行業的競爭。
統計數據顯示,上述32家紡織服裝業上市公司有28家公司的存貨過億元,占比近九成。
其中,七匹狼的庫存連續4年增長。統計數據顯示,自2012年至2015年這4年中,公司存貨分別為5.66億元、6.57億元、7.43億元和8.43億元。如果計算從2012年到2015年的存貨增長率的話,公司2015年8.43億元的存貨則比2012年的5.66億元增長了49%。
據七匹狼年報顯示,公司存貨2015年期末帳面餘額合計為13.25億元,計提跌價準備合計為4.82億元,帳面價值為8.43億元。其中,在巨額的存貨中,占比最高的是七匹狼的庫存商品,其期末帳面餘額為9.36億元,計提跌價準備近4億元。
有業內人士分析,造成七匹狼資產減值的最大原因是存貨的滯銷。更多相關紡織服裝行業分析信息請諮詢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
七匹狼表示,2015年,公司在面臨疲軟的外部經濟環境的同時,也面臨零售消費形勢的快速變化,要求公司不斷進行轉型改革,在調整中尋求突破。不過,雖然公司主業商業模式亟待變革,但無法一蹴而就。
業內人士認為,七匹狼之所以出現商品滯銷,一方面是線下渠道受到了電商品牌的衝擊,另一方面則是商品屢屢被檢出不合格。
有業內人士分析紡織服裝業存貨增長的原因是,內需市場比較低迷,是最根本的需求問題尚未解決的關係。
對此,研究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如果國際經濟增長緩慢或又陷 經濟泥潭 ,紡織服裝存貨則難以回歸正常。」朱慶驊認為,我國紡織服裝業對出口的依賴度較大,出口量提升是緩解紡織服裝存貨高企的關鍵。
以產品出口為主的魯泰A為例,公司近兩年的存貨相比之前也有近億元的提升。公司在2015年的年報中指出,「2015年,紡織行業面對的外部形勢複雜,比較突出的是市場需求低迷、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棉花進口配額大幅縮減等一系列因素,這些不利因素導致企業生產成本進一步提高,產品出口競爭力減弱,加之東南亞紡織、服裝加工的快速崛起,使公司深感需求和成本的雙重壓力」。
魯泰A年報顯示,2015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1.73億元,同比增長0.06%;營業利潤8.41億元,同比下降19.0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12億元,同比下降25.7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7.18億元,同比下降18.02%。
面對需求和成本的壓力,魯泰A表示「推進東南亞生產基地建設」,2015年,魯泰(柬埔寨)二期項目、魯泰(緬甸)項目順利投產,同時,公司還設立魯泰(越南)紡織有限公司和越南製衣工廠項目。
公司稱,隨著國內生產要素成本的日益提高, 紡織服裝的加工貿易特別是服裝加工業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趨勢已經確立,優勢企業「走出去」成為必然。
面對需求的疲軟和成本的壓力,紡織服裝企業該如何化解呢?
政協委員厲以寧曾提出,供給側結構改革要研究產品個性化、服務人性化、品牌國際化,把顧客的需求留在國內。對紡織服裝業而言,每一個環節可做的工作有很多。紡機產業大而未強,擋不住大量企業以進口設備為自豪;終端產業大而不響,品牌缺乏吸引國人的力量;產業的短板,就是供給側改革的目標,發現短板就是發現提升有效供給的方向;用創新思維探索新需求,實現對新需求的引領,是紡織服裝業深挖有效供給的富礦。
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供給側改革的推出對於紡織服裝業去庫存和去產能會產生重要影響。其一,供給側改革提倡進行有效投資,將促使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產能計劃,避免盲目發展,造成資源浪費;其二,改革政策表示要全面提高標準化水平,完善質量監管體系,這對淘汰落後產能,促進產業升級有較大幫助;其三,政策還強調創新,創新是企業去庫存的重要途徑。」
有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紡織服裝業激烈競爭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產品同質化嚴重。
對此,《證券日報》記者在與多家紡織服裝上市公司交流中了解道,多家公司在加大對產品的研發投入,同時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還有上市公司開始推出個性化訂單來滿足消費者的高要求。有服裝上市公司相關部門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消費者需求越來越高的同時,公司準備發展智能工廠,並開始在部分地區接受消費者個性化訂單。
朱慶驊表示,市場的競爭點將從價格轉向質量、創新,大中型紡織服裝企業在質量和創新方面競爭力更強。「國家在提出供給側改革後,大中型服裝紡織企業將因此受益,因為今後將有許多落後產能會遭到淘汰」。
更多紡織服裝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紡織服裝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