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鹽業體制改革最新調查:鹽企兼併重組難免不會現天價鹽

鹽業體制改革最新調查:鹽企兼併重組難免不會現天價鹽

2017-01-01 08:53:37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鹽業不大,影響不小,老百姓的餐桌每天都離不開食鹽。延續了兩千多年的食鹽專營制度改革之後,市場會有什麼變化?

  根據國務院《鹽業體制改革方案》,從2017年開始,2600多年的食鹽「專營」制度走向終點。包括上海市政府在內的31個省市自治區,開年之後陸續發布改革方案。

  中國的食鹽專營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此次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價格放開。方案明確,放開食鹽出廠、批發和零售價格,食鹽不再由政府定價,由企業根據生產經營成本、食鹽品質、市場供求狀況等因素自主決定。

鹽業體制改革最新調查:鹽企兼併重組難免不會現天價鹽

  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

  政企合一的鹽業公司如何轉型?2萬多名鹽業監管人員如何安置?食鹽價格會不會出現大波動?

  專營弊端有哪些

  鹽改,改的是食鹽專營制度。

  「中國食鹽實行的專營制度,核心是國家對產運銷全過程或部分環節實行壟斷經營。」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湯蘊儀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的鹽業專營制度從公元前221年秦代就開始了,至今延續了兩千多年,被譽為最頑固的『壟斷堡壘』,阻礙市場發展,易政商結盟。古代政權壟斷鹽業被視為利用壟斷價格獲取壟斷利潤,增加財政收入。」

  官方數據顯示,1950年中國的鹽稅占國家稅收的比重為5.49%,到1985年鹽稅收入占整體稅收的比重首次降到1%以下。從1994年開始,鹽稅不再作為一個單獨稅種,而是被納入了資源稅的徵收範圍。據悉,近十年來,資源稅占國家稅收比重僅有大約0.5%。如果按照目前每噸25元的最高鹽稅徵收額度計算,2013年鹽稅收入還不到國家稅收的萬分之二。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燕紅忠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鹽稅在國家稅收中所占比重極低,早已沒有徵收的必要,也沒有必要國家壟斷。

  鹽稅比重如此小,為何還要繼續實施食鹽專賣?特別是1996年,國務院頒布了食鹽專營辦法:食鹽的生產、批發和儲運由政府指定,價格也由各地政府相關部門制定。

  燕紅忠告訴記者,最直接原因是為了消除碘缺乏病。

  「在一定時期內,該制度確實對國民健康有成效。但是,食鹽專營讓消費者缺乏選擇,反而帶來一系列問題。

  資料顯示,世界衛生組織曾在2005年根據中國兒童尿碘中位數的監測結果,將中國描述為「超過適宜量」。

  食鹽專營制度的另一個弊端是價格不能市場化。

  據悉,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毛曉飛2010年就發布調查,鹽業公司從製鹽企業購買食鹽的價格為400-500元/噸,而其對外批發價格平均為1500-2000元/噸,批發環節價差有4倍之多。

  鹽企兼併重組難免

  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

  記者了解到,中國鹽業協會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25日,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鹽業主管機構中,政企合一的目前還有70%。

  這些企業如何走向市場化?

  截至目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鹽業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全部上報。記者了解到,近日,國家發改委與工信部近日批覆,復函中指出在2017年12月31日前要實現職能分離。

  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巡視員王強指出,「目前地方食藥機構很多都沒有建立起來,現有的近兩萬名食鹽執法人員如果劃歸食藥監督部門,還面臨著企業編轉事業編的問題,要有一個過渡時間,先立後破。」

  其實,鹽業專營體制並不只是出現在中國,其他國家也有專營體制的,比如印度,而日本、奧地利等國家則是逐步放開專營市場,實現市場化。

  資料顯示,美國製鹽業曾一度處於「小、散、弱、亂」的狀態,1880年美國有268個製鹽企業。上世紀70年代,美國50家鹽業公司、95家製鹽企業經過市場競爭、兼併重組,最終形成了六大鹽業公司,形成寡頭壟斷模式。為保障公平競爭,六大公司成立了鹽業協會,協調各方利益,保障了有序競爭和市場的正常運作。

  根據《鹽業體制改革方案》確保食鹽定點生產企業數量只減不增;不再核准新增食鹽批發企業。

  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巡視員王強分析,「此次改革是在食鹽專營制度基礎上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食鹽生產和銷售的准入門檻並沒有降低」。

  有專業人士指出,一旦全部放開專營市場,鹽業公司大量被食品、化工其他行業以及外資兼併可能性很大,「改革方案正式實施後,鹽業系統將迎來一波兼併和重組的浪潮。」

  鹽價走勢如何

  鹽改推動之後,外界有擔憂:食鹽價格是否會受到影響?

  目前,全國食鹽產量遠遠超過食鹽消費量,我國食鹽年消費量(包括食品加工用鹽)不足1000萬噸(2015年食鹽年消費量980萬噸,其中小包裝食鹽490萬噸,食品加工用鹽490萬噸),年產能4800萬噸,是食鹽消費量的近5倍。

  燕紅忠表示,不可能出現「天價鹽」的情況,「只有可能鹽的價格更低,只有資源被壟斷,才會導致高價,現在市場放開,大家公平競爭,有些企業會因為搶奪市場份額,降低價格,這對於消費者來說,是有利的,同時,競爭過程中,市場中鹽的品種也會更加多元化」。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食鹽行業市場供需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顯示,為保證食鹽安全供應,確保老百姓吃上「放心鹽」,政府應該建立相應的徵信體制,依法懲處相關個人和企業,維護食鹽市場秩序。

更多食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食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食鹽相關精選報告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食鹽熱門資訊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食鹽免費報告

更多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