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使用白熾燈泡已有128年的歷史了。早在愛迪生之前,英國電技工程師斯旺(j.Swan)從19世紀40年代末即開始進行電燈的研究。經過近30年的努力,斯旺最終找到了適於做燈絲的碳絲。
白熾燈的發明,美國通常歸功於愛迪生,英國則歸功於斯旺。兩位發明家的競爭十分激烈,專利糾紛幾乎不可避免,後來,兩人達成協議,合資組建了愛迪生──斯旺電燈公司,在英國生產白熾燈。
1845年,辛辛那提的斯塔爾提出可以在真空泡內使用碳絲。英國的斯旺按照這種思路,用一條條碳化紙作燈絲,企圖使電流通過它來發光,但是,因當時抽真空的技術還很差,燈泡中的殘餘空氣,使得燈絲很快燒斷。因此,這種燈的壽命相當短,僅有一兩個小時,不具有實用價值。
1878年,真空泵的出現,使斯旺有條件再度開展對白熾燈的研究。
1878年12月18日,斯旺試製成功了第一隻白熾電泡。此後不久,他還在紐卡斯爾化學協會上展示過他的碳絲燈泡。而當他的有關白熾電燈的實驗報導在美國發表之後,也曾給愛迪生以直接的幫助。
1879年1月,他發明的白熾燈當眾試驗成功,並獲得好評。
1879年,愛迪生也開始投入對電燈的研究,他認為 ,延長白熾燈壽命的關鍵是提高燈泡的真空度和採用耗電少,發光強、且價格便宜耐熱材料作燈絲,愛迪生先後試用了1600多種耐熱材料,結果都不理想。
1879年10月21日的傍晚,美國的T.A.愛迪生製成了碳化纖維(即碳絲)白熾燈,率先將電光源送入家庭。愛迪生採用碳化棉線作燈絲,把它放入玻璃球內,再啟動氣機將球內抽成真空。結果,碳化棉燈絲髮出的光明亮而穩定,足足亮了10多個小時(45個小時)。就這樣,碳化棉絲白熾燈誕生了,愛迪生為此獲得了專利。
之後愛迪生還一直致力於白熾燈的改進,為了提高燈泡的質量,延長燈泡的壽命,愛迪生想盡一切辦法尋找適合制燈絲的材料。在愛迪生研製白熾燈泡燈絲材料的過程中,曾試驗過棉線、木材的細條、稻草、紗紙、線、馬尼拉麻繩、馬鬃、釣魚線、麻栗、硬橡皮、栓木、藤條、玉蜀黍纖維,甚至人的鬍鬚、頭髮。
1880年,愛迪生又研製出碳化竹絲燈,使燈絲壽命大大提高,同年十月,愛迪生在新澤西州自行設廠,開始進行批量生產,這是世界最早的商品化白熾燈。
1880年,斯旺在發明白熾電燈後申請了專利。
1880年5月初,愛迪生試驗過的植物纖維材料共約6000種。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愛迪生派遣了很多人前往世界各地尋找適合於製作燈絲的竹子。直至1908年的9年間,日本竹一直是供應碳絲的主要原料。
1881年,白織燈正式投產。而在燈泡投產之後,他未能像愛迪生那樣建立相應的發電站和輸電網。這樣就使得愛迪生後來居上,成了人們公認的白熾電燈的發明家。英國的斯旺也於1881年在新堡郊外本威爾設廠。
十九世紀後半葉,人們開始試製用電流加熱真空中燈絲的白熾電燈泡。
1907年,A.賈斯脫髮明拉制鎢絲,製成鎢絲白熾燈。
1908年,現代的鎢絲白熾燈由美國發明家庫利奇試製成功。發光體是用金屬鎢拉制的燈絲,這種材料最可貴的特點是其熔點很高,即在高溫下仍能保持固態。
1913年,美國的I.朗繆爾發明螺旋鎢絲,並在玻殼內充入氮,以抑制鎢絲的揮發。這是繼燈絲由炭絲改鎢絲後白熾燈的又一重要革新。直到目前為止,充氣仍然是抑制鎢絲蒸發的基本措施。
1912年,日本的三浦順一為使燈絲和氣體的接觸面儘量減小,將鎢絲從單螺旋發展成雙螺旋,發光效率有很大提高。1915年發展到充入氬氮混合氣。
1935年,法國的A.克洛德在燈泡內充入氪氣、氙氣,進一步提高了發光效率。
1959年,美國在白熾燈的基礎上發展了體積和光衰極小的鹵鎢燈。白熾燈的發展史是提高燈泡發光效率的歷史。白熾燈生產的效率也提高得很快。
1978年10月,英國舉行電燈發明百周年紀念,而美國則於一年後的11月舉行。
20世紀80年代,普通白熾燈高速生產線的產量已達8000隻/小時,並已採用計算機進行質量控制。
2010年,澳大利亞政府推出了一項逐步採用節能螢光照明設備,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計劃,將禁止使用白熾燈泡。更多相關行業信息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白熾燈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更多白熾燈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白熾燈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