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金融報告 >> 保險業 >> 2025年保險業精選報告報告

精選報告

保險業改革亮點紛呈 多項政策將持續推進

  保監會主席項俊波26日在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表示,2014年,保險資金運用實現收益5358.8億元,同比增長46.5%,創歷史新高。2015年,保險資金運用將在保監會推動的三項重大改革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面臨多重機會同時,保險資金運用風險需得到切實防範。

保險業改革亮點紛呈 多項政策將持續推進

  養老險和健康險稅優政策落地被納入保監會2015年推動的工作重點之一。保監會將按要求啟動個人稅延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推動健康險稅收政策儘快出台。車險、萬能險、分紅險等費率改革將穩步推進,巨災保險、償二代等政策將在2015年繼續前行,未來5到10年將是保險業發展黃金機遇期。

  險資運用將占一席之地

  項俊波表示,保險資金運用改革不斷深化。市場化改革成效逐步顯現,保險資金配置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保險資金運用風險總體可控。

  會上披露的數據顯示,2014年,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6.3%,綜合收益率9.2%,比上年分別提高1.3和5.1個百分點,均創五年來最好水平。保險公司發起基礎設施投資計劃1.1萬億元,比年初增長56.8%。

  在保監會2015年推出的重大改革中,保險資金運用占有一席之地。項俊波表示,保監會將繼續深化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依託市場化運作機制,組建全行業的保險資產交易平台和資產託管中心,盤活保險資產存量,做大做強保險資產池。保險業還將圍繞國家戰略和民生領域,提升服務經濟社會全局能力。在為國家重大戰略服務方面,將加強對「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問題研究,從風險保障、資金支持、公共治理等領域,引導行業積極開展保險服務。探索建立行業性戰略基金、共保體等載體。

  資金運用風險成為保險業要關注的風險之一。項俊波表示,面對種種內外部條件約束,我們必須從資產和負債兩端推動行業發展。從負債端看,國際經驗表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1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間,保險業將會經歷加速發展階段。當前我國人均GDP已達7500美元,居民在醫療健康、養老、休閒娛樂及個人財富保值增值等各方面的需求呈現出與傳統業務不同的趨勢。從資產端看,未來的保險資產管理,將在投資領域、投資地域和投資工具方面實現更多突破。重大項目和新興投資雙輪驅動,保險資產全球配置穩步推進,多元化資產管理工具廣泛應用,將促進保險資產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在防範資金運用風險方面,項俊波表示,經濟金融領域風險變化將更加直接地影響保險資金運用。比如,經濟去槓桿化必然導致信用風險加大,固定收益類投資風險隱患將顯著增加。地方政府進行債務甄別工作,導致地方融資平颱風險變數加大。近一個時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和我國資本市場波動性增大,保險投資面臨一定挑戰。「在當前經濟金融形勢複雜的情況下,要重點關注高現金價值業務的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和一些公司的另類投資風險。要強化高現金價值業務的資本約束,做好重點公司現金流排查監測,切實防範可能出現的現金流風險。要針對信託、不動產、地方融資平台等領域,抓緊出台針對性措施,加強現場檢查力度,防範風險隱患。」

  多項政策將持續推進

  在會議上,保險業在健康、養老、醫療服務中發揮的作用被多次提及。養老險和健康險稅優政策落地被納入保監會2015年推動的工作重點之一。項俊波表示,保監會將按照新國十條任務分解表的要求,以稅優聯合工作辦公室為抓手,加強與相關部委的溝通協作,啟動個人稅延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推動健康險稅收政策儘快出台。抓緊做好健康險、養老險相關監管制度、標準產品、業務流程和信息平台等配套建設,確保稅優政策出台後儘快實施。

  大病保險將全面鋪開。項俊波表示,目前,全國還有4個省市沒有推進大病保險,有些省份開展了大病保險但沒有做到地市全覆蓋。要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和六部委聯合發文要求,不斷提高大病保險保障面,爭取全國各省份及各地市全覆蓋。要修訂大病保險業務管理制度,規範財務核算、招投標管理和市場准入退出等環節,確保大病保險依法合規開展。

  會議上的數據顯示,2014年,與民生保障關係密切的年金保險同比增長77.2%,保障性較強的健康保險同比增長41.3%。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1114萬億元,同比增長25.5%,保險業賠款與給付7216.2億元,同比增長16.2%,服務能力邁上一個大台階。在完善社會保障方面,大病保險在27個省開展392個統籌項目,覆蓋人口7億人,參保群眾保障水平普遍提高10—15個百分點。各類醫療保障經辦服務人數達3.2億。企業年金受託服務覆蓋3.5萬個企業的877萬職工,受託管理資產3160億元。2014年,保監會制定保險養老社區和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統計制度,完成創新業務統計體系建設。行業還研究提出農業保險信息管理平台、中介雲平台、健康險平台等方案。

  保險業改革亮點紛呈

  保險業在2014年的改革亮點紛呈,相關政策在2015年繼續推進。保險費率形成機制改革方面,萬能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的方案已經國務院批准,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已報國務院。項俊波表示,2015年,車險、萬能險、分紅險等費率改革將穩步推進。「經過近幾年的準備,商業車險改革時機已基本成熟,示範條款修訂、費率測算和新舊產品轉換等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改革方案經國務院批准後,將先啟動黑龍江等6個省市試點,條件成熟時在全國範圍內推開。正式啟動萬能險費率改革,隨後著手分紅險費率改革,力爭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實現人身險費率市場化。」

  巨災保險方面,保監會正推動其加快發展。最近,巨災保險重點課題研究報告已上報國務院。按照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三步走」的規劃,2015年開始進入「第二步」,重點是推進立法保障、建立核心機制。保監會爭取將《地震巨災保險條例》草案上報國務院,協調有關部門研究建立巨災保險基金,並總結深圳、寧波試點情況,爭取在雲南、廣東、四川、陝西等地區啟動巨災保險試點。

  償二代方面,「保險業自2015年起進入償二代過渡期,保險公司在過渡期內同時報送償一代和償二代數據,以償一代作為監管標準。根據過渡期運行情況和行業準備情況,靈活、務實地開展新舊體系的正式切換。」

  2014年,保險市場實現強勢發展。2014年全國保費收入突破2萬億元大關,保險業總資產突破10萬億元大關。保險業增速達17.5%,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最高的一年。行業資本實力明顯增強。截至2014年底,全行業淨資產1.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56.4%。財產險保費收入7203億元,同比增長16%;人身險保費收入1.3萬億元,同比增長18.2%。「行業經營效益顯著提升。保險公司預計利潤2046.6億元,同比增長106.4%,是歷史上最好的一年。」項俊波表示。

  「在我們這樣一個保險發展不足的人口和經濟大國,未來5—10年將是保險業發展的黃金機遇期。」項俊波表示,我國正在全面深化改革,金融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國際化等改革進程不斷推進,保險費率市場化,保險投資渠道和比例限制逐步放開。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從強調管制向「放開前端、管住後端」的放管結合轉變,意味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機制的力量將對保險業的發展和監管帶來深刻變革。

2016年前三季度四大上市險企業績報告淨利潤呈現「三降一升」的局面

  10月28日晚間,新華保險和中國太保2016年三季報相繼亮相,至此,四家A股上市險企2016年前三季度業績報告均已出爐。

  總體來看,受投資收益和宏觀經濟大勢的影響,四大上市險企淨利潤呈現「三降一升」的局面,除卻中國平安,其他三家上市險企淨利潤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中國人壽實現歸屬淨利潤135.28億元,同比下降60%。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淨利潤增速整體並不理想,但上市險企三季報中卻透露出一個重要信號,即同期保險四巨頭中有三家都獲得了證金公司的微幅增持,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險企的「含金量」。

保險

  ●費收入大漲利潤卻下滑

  資本市場波動、利率下行、費率改革漸進式推進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險企的經營呈現出利差收窄的趨勢。尤其是在經歷了2015年業績「走上人生巔峰」之後,2016年上市險企業績顯得頗為疲軟,從一季報到半年報,再到現在的三季報,這一現象仍未改善。

  季報顯示,前三季度,中國人壽保險業務收入約3763.04億元,同比增長21.19%;中國平安緊隨其後,前三季度整體保險業務收入3593.46億元,同比增長21%;中國太保前三季度保險業務收入1891.01億元,同比增長17.9%;新華人壽保險業務收入為934.18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946.23億元略有下降。整體來看,四大上市險企前三季度保險業務收入合計為10181.69億元,同比增長18.1%,已經接近去年全年的保費收入。

  不過,保費的大幅增長卻並未給險企帶來巨額利潤。數據顯示,中國人壽實現歸屬淨利潤135.28億元,同比下降60%;中國平安實現歸屬淨利潤565.08億元,同比增長17.1%;中國太保實現歸屬淨利潤88.29億元,同比下降41.3%;新華保險實現歸屬淨利潤47.86億元,同比下降44.6%。除卻中國平安淨利潤增長外,其他三家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除保險業務以外,中國平安包含了銀行、證券、信託等非保險類金融業務。其中,平安壽險實現淨利潤229.83億元,同比增長18.7%。平安產險前三季度淨利潤105.07億元,同比下降6.0%;非保險類金融業務中,平安銀行實現淨利潤187.19億元,同比增長5.5%,平安證券淨利潤同比下降20.2%。

  這跟上市險企突飛猛進的保費收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海通證券在研報中指出,今年債券、存款、非標收益率均顯著下降,權益投資收益率目前來看並不樂觀,另類投資配置難度加大,利差收窄屬大機率事件,準備金折現率的下調對於各公司利潤均產生顯著負面影響。

  「今年險企淨利潤下降基本已經屬實,主要是受宏觀經濟形勢和資本市場波動的影響。」某險資高管表示。2016-2021年中國保險業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險企收益下降很大一部分是受權益類投資的影響,不過這也跟去年的大牛市有關,導致去年整體收益增幅太大,反觀今年反而覺得是下降了,其實整體收益還是在正常範圍內,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家獲證金公司微幅增持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A股四大上市險企的淨利潤整體增速並不理想,但「國家隊」卻對其進行了增持,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對險企發展的肯定。

  證金公司作為「國家隊」的代表,一直在資本市場上頗為活躍,其進出大市值藍籌的情況也受到了各方的關注。雖然證金公司在三季度期間曾減持金融類企業股份,但卻對險企表現出了獨一無二的熱情。

  季報顯示,截至三季度末,證金公司持有中國人壽的股份比例由今年上半年末的2.03%增至三季度末的2.09%,持股數量為5.92億股;持有中國平安的股份比例由4.02%增至4.05%,持股數量為7.4億股;持有新華保險的股份比例由2.79%增至2.86%,持股數量為0.9億股。

  事實上,從今年年初開始,證金公司就開始逐步增持險企。四大上市險企半年報發現,上半年證金公司就曾增持四大險企。其中,增持中國平安3.85億股,持股比例達到4.02%;增持中國人壽5257.2萬股,持股比例達到2.03%;增持中國太保6575.78萬股,持股比例為3.08%;增持新華保險292.8萬股,持股比例為2.79%。

  從證金公司增持路徑可以看出,證金公司對保險行業的發展前景還是頗為看好的。有業內人士分析,除客觀上資本、利率環境所帶來的衝擊之外,近年來,上市險企的保險業務資質一直在持續改善,保費「含金量」一路看高。尤其是在今年的業務結構調整轉型中,上市險企呈現出「產品期限拉長、產品優化、個險渠道加強」的向好趨勢,新業務價值率的大幅提升,無疑為將來利潤釋放預留了一定的空間。

保險業的發展趨勢

  據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保險業總資產首次突破10萬億元,達到達到101591.47億元,截止至2018年底中國保險業總資產增長至超18萬億元,達到了183308.92億元,我國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保險業的發展趨勢呈現良好態勢。

2012-2018年中國保險業總資產統計及增長情況

  按照保險標的的不同,保險可分為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兩大類。在中國,財產險主要由機動車輛險、企業財產險、農業險、信用保證險、責任險和貨運險組成,其中機動車輛險占我國財產險的比重超過75%,為我國財產險保費收入的主要來源;人身保險主要由壽險、健康險和人身意外險組成,其中壽險為我國人身保險保費主要來源,占比達到78.45%。這兩大險種為我國的保險業的保費收入提供保障。

  近年來,國內保險業務的迅猛發展,2013-2018年,中國保險市場保費收入不斷上升,到2017年,已經壽險和非壽險保費收入分別已經達到3.18和2.24千億美元。保險業的迅速發展促進了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的快速增長。根據保監會公布的數據,2013年至2017年中國保險資金運用餘額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8.03%, 2017年12月31日,中國保險資金運用餘額達14.92萬億元。

2013-2018年中國保險市場保費收入情況

  從保險業的發展趨勢看,保險產品作為能夠兼顧風險保障和保值增值服務的金融產品,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從我國當前居民家庭當中的金融資產配置比例來看,保險資產的配置占比僅有2%左右,相較於已開發國家中美國的32.6%和日本的26.8%來說差距明顯。這一方面是由於在我國當前社會環境下,仍是以基本社會保障體製作為居民風險保障基礎;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我國傳統社會消費觀念中的風險意識淡薄,居民投保積極性沒有被激發。隨著社會消費水平提高,風險保障理念逐漸深化,保險資產在居民家庭資產配置中的占比也將進一步提升。

  未來我國將無可避免地進入到社會人口老齡化持續加快的進程中,保險業的發展趨勢良好,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深帶來的主要矛盾是養老保障的供不應求,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商業養老保險來扭轉日趨嚴峻的養老形勢。同時,健康險的稅收優惠政策落地也預示著接下來的商業養老保險的稅延優惠政策已經蓄勢待發,保險行業將在政策紅利催動下站上騰飛的風口。

個性定製報告需求

個性定製

小提示:勾選提交定製
勾選要了解的保險業報告定製需求 X
可研報告

保險業相關排行

保險業精選報告報告欄目為您提供保險業精選報告、保險業精選報告報告,您可以點擊免費查看具體保險業精選報告報告摘要及目錄,感謝您查看中國報告大廳保險業精選報告報告欄目。中國報告大廳有著十年的行業分析及市場研究經驗,買報告上報告大廳。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