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成品繼出台一系列規定整頓鋼鐵行業後,發改委又開始出拳整治銅冶煉行業。上周五,發改委公布了《銅冶煉行業准入條件》,從投資條件、工藝裝備、能源消耗、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出了具體規定,以規範銅冶煉行業的投資行為,制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複建設。在高銅價的刺激下,中國內正在掀起新一輪的銅冶煉產能擴張浪潮。除行業龍頭企業外,一些從來沒有做過銅冶煉的企業也紛紛涉足其間,在電解鋁行業盲目投資熱似乎又在銅冶煉領域顯現。一些業內人士對此頗為憂慮,他們擔心如果任其發展,過不了多久,中國銅冶煉也將重蹈電解鋁行業整體虧損的覆轍。據《第一財經日報》了解,中國內第一個大銅企業——江西銅業(集團)。福建一家企業更是準備上馬40萬噸的銅冶煉生產線。在建設和準備上馬的銅冶煉項目產能高達238萬噸,相當於中國內現有產能。《銅冶煉行業准入條件》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對銅冶煉企業的資質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規定銅冶煉必須符合自有礦山原料比例達到25%以上(或者自有礦山原料和通過合資合作方式取得5年以上礦山長期合同的原料達到總需求的40%以上),項目資本金比例達到35%及以上等條件。
中國銅的生產流程以銅精礦和火法冶煉粗銅為主導。而現狀是,加工能力大於冶煉能力,冶煉能力又大大超過銅精礦的保障能力,銅精礦資源和廢雜銅都需要進口。統計數據顯示,21世紀以來,國內銅精礦的產量一直沒有明顯增長,保持在年產60萬噸(含銅量,下同)上下,2007年底將形成近370萬噸冶煉能力,遠遠超過屆時全中國銅精礦資源的保障能力和國際市場可能提供的銅精礦量。在中國銅礦山的生產能力也只能滿足冶煉能力的40%。「資源自給率下降,將導致中國內大型企業喪失在產業鏈上游的話語權和支配權,慢慢淪為國際銅礦和冶煉商在中國內的代理加工基地,危及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對國家戰略和經濟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更多電解銅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解銅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