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因不同行業/場景的線上化程度、標準化程度、用戶的使用習慣等不同,其對接受門檻也不同,2018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22203.12億筆,金額3768.67萬億元,以下是電子支付行業現狀分析。
電子支付有一定的場景滲透順序。因不同行業/場景的線上化程度、標準化程度、用戶的使用習慣等不同,其對電子支付的接受門檻也不同。電子支付行業分析指出,2017年開始,我國電子支付體系運行平穩,社會資金交易規模不斷擴大,非現金支付業務量保持穩步增長。
2018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1395.61億筆,金額為2494.45萬億元。其中,網上支付業務461.78億筆,金額為2084.95萬億元;移動支付業務257.1億筆,金額為157.55萬億元。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1639.02億筆,金額為99.27萬億元。電子支付行業現狀分析指出,以目前第三方支付企業收取0.1%的服務費測算,2018年中國第三方支付服務業的營收規模為993億元。
商超和零售:除積極接入商戶以外,在新零售的大潮下,阿里和騰訊也加大了對行業龍頭公司的投資入股,並且將支付環節的整合作為重要內容。現在,全國性的零售商超企業幾乎都在站隊,要麼站到「阿里系」一邊,要麼站到「騰訊+京東系」一邊。與騰訊結盟的京東還在大力擴張自有品牌的專賣店、便利店。
公共運輸:公共運輸是典型的小額高頻支付場景,目前全國地鐵、公交日均支付筆數超2億筆,日均金額超5億元。支付機構從2015-2016年就開始探索,並在2017年開始發力該領域。以微信支付為例,用戶通過「騰訊乘車碼」小程序開通相關城市乘車碼,即可在乘坐地鐵/公交時刷二位碼進站上車,結束行程後微信自動扣款。
支付寶vs.微信支付:決戰雙雄。和線上支付寶擁有天然場景優勢相比,線下對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來說是個相對公平的競技場,但線下場景分散且滲透難度大的特點決定了這註定是場硬戰。目前移動支付在線下的滲透還在初級階段,市場格局尚未穩定——2018年馬化騰曾公開表示微信支付在線下規模超過了支付寶,然而支付寶2019年奮起直追,競爭形勢出現了扭轉。電子支付行業現狀分析指出,迅速占領更多的場景,並以合適的方式切入,是決勝的關鍵。
目前,我國線上場景的移動支付滲透率已經達到85%左右,基本飽和;而線下市場相對空白,近年來成為各大支付應用競爭的主戰場,滲透率從2017年的個位數提升至2018年的15%左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更重要的是,線下市場的交易規模龐大,是線上市場的4倍左右,會是未來支付市場規模增量的主要來源,也是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巨頭的必爭之地。
展望2019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持續推進,國內電子支付市場,特別是銀行卡收單業務增長勢頭強勁。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國銀行卡累計發卡數量達54.42億張,銀行卡滲透率達到47.96%,銀行卡發卡量逐年增長。以上便是電子支付行業現狀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電子支付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子支付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