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是指用戶通過電子終端,直接或間接向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出支付指令,實現貨幣支付與資金轉移的行為。在電子支付行業的快速發展下,我國的監管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以下電子支付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電子支付有一定的場景滲透順序。因不同行業/場景的線上化程度、標準化程度、用戶的使用習慣等不同,其對電子支付的接受門檻也不同。電子支付行業分析指出,2019年開始,我國電子支付體系運行平穩,社會資金交易規模不斷擴大,非現金支付業務量保持穩步增長,現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電子支付行業發展趨勢:
2018年,我國以支付寶和財付通為代表的網際網路第三方支付機構累計發生網絡支付業務1639.02億筆,金額99.2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99.53% 和100.65%。與此相對應的是,銀行間電子交易筆數比2017年僅增長3.61%,交易金額比2015年反倒降低0.7%。由於以阿里和騰訊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既是網際網路交易入口的壟斷者,又是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提供者,因此,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其在電子支付領域的優勢都將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將持續。
隨著電子支付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監管體系也在不斷完善。2017年支付行業綜合監管、分層監管的主旋律基本定調,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管制度框架不斷完善,多層次、全領域的支付清箅行業自律制度體系基本形成。2018年,人民銀行不但明確了一段時期內原則上不再批設新支付機構,更對違規支付機構嚴懲不貸。2018年,網際網路金融整治持續、備付金管理集中存管通知、網聯上線都意味監管將持續趨嚴,同時,監管部門對支付機構、銀行的違規處罰仍然未放鬆,支付行業將進一步規範經營。
2018年支付寶公布用戶4.5億,微信支付用戶超過3億。支付寶和微信占據第三方支付市場90%市場份額。電子支付行業發展趨勢認為支付寶、微信支付擁有龐大的客戶資源和銷售渠道,藉助其強大的生態系統,不斷強化客戶粘性,移動支付用戶對支付寶、微信支付的依賴逐漸呈現剛性化特徵。為了扭轉在競爭中的不利形勢,金融機構方面,支付清算行業的傳統巨頭銀聯擁有完善成熟的資金清算系統,是支付清算體系的「中央軍」,在競爭中得到政府部門有意識的保護,監管部門內明確規定任何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得繞開清算機構與銀行合作,從而保證銀聯在支付業務必能中分得一杯羹;另一方面,多家銀行業巨頭與蘋果、三星等手機巨頭達成合作,NFC技術可能重獲生機,從而實現金融機構在電子支付領域對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反擊。
過去幾年,包括掃描二維碼、近場支付等各種創新的數字支付方式層出不窮,電子支付成為一種趨勢。86%的中國受訪者表示曾在過去六個月中通過電子支付系統為在線購物付過款,這一數據要遠遠高於其他國家。未來,我國支付服務場景化將推動著收單智能化,支付產業全面升級將帶動智能POS的快速發展。以上便是電子支付行業發展趨勢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電子支付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子支付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