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能源報告 >> 發電 >> 2025年發電精選報告報告

精選報告

超超臨界發電板塊逆勢上揚 煤電企業領漲凸顯行業潛力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5月9日A股市場中,超超臨界發電概念表現活躍,該板塊以0.16%的漲幅位列當日概念板塊第八位。在電力能源轉型背景下,這一高效低碳技術路徑持續獲得市場關注,33隻成分股實現上漲,其中淮河能源、晉控電力等企業漲停,顯示出投資者對燃煤發電清潔化改造領域的信心。與此同時,部分技術儲備不足的企業出現回調,行業分化趨勢顯著。

  一、板塊整體表現:龍頭股強勢帶動結構性行情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發電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超超臨界發電概念板塊內33隻個股實現正向收益,漲幅前三位分別為華電遼能(9.62%)、青達環保(5.83%)及華電能源(5.49%)。值得關注的是,淮河能源與晉控電力均以漲停板報收,兩家公司市值合計增長超10億元。從資金流向看,板塊主力資金淨流出2.57億元,但頭部企業獲得顯著增持,顯示市場對技術領先企業的長期看好。

  二、主力資金動向:資源集中配置優質標的

  在資金分配上呈現明顯分化特徵,6隻個股主力流入超3000萬元。晉控電力以1.38億元淨流入居首,其主力資金占比達31.89%,反映出機構對其低估值與火電靈活性改造潛力的認可。內蒙華電、天富能源等區域性發電企業同樣獲得超過4000萬元的資金注入,側面印證了"三西"地區(山西、陝西、內蒙古)在煤電升級中的核心地位。

  三、行業分化加劇:技術壁壘決定市場表現

  跌幅榜顯示,中洲特材(5.11%)、ST華西(5.08%)及金通靈(4.93%)位列末三位。這些企業在超超臨界機組核心材料研發、熱效率提升等關鍵技術領域布局不足,導致估值受到壓制。資金流出額最大的上海電氣遭拋售8129萬元,其傳統裝備製造業務面臨新能源替代壓力,凸顯出技術疊代對行業競爭力的重塑作用。

  四、政策與市場雙重驅動:結構性機會持續顯現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超超臨界技術可使煤耗降至270克/千瓦時以下,較常規機組節能超20%。在"雙碳"目標框架下,該領域成為火電行業綠色轉型的關鍵賽道。當前板塊整體估值處於歷史低位,主力資金對淮河能源等企業的集中配置,預示著市場正加速篩選具備技術儲備和項目落地能力的標的。

  總結:

  5月9日超超臨界發電板塊表現折射出電力裝備升級的投資主線。在政策引導與存量機組改造需求推動下,掌握核心技術、區域布局合理的發電企業將持續獲得資金關注。同時,行業分化加劇也警示投資者需甄別技術壁壘差異,未來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工程經驗的企業將在市場洗牌中占據主導地位。

2025年發電發展趨勢與一季度電力生產結構性調整觀察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規上工業發電量在3月實現顯著增長,為研判未來能源結構轉型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一、三月發電增速回升凸顯經濟回暖信號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發電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3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發電7780億千瓦時,同比微增1.8%,較前兩月增幅擴大3.1個百分點。單日平均發電量達251億千瓦時,顯示電力生產效率穩步提升。這一數據變化既反映工業需求復甦態勢,也預示著未來三年發電行業將在穩增長與調結構間尋求平衡。

  二、一季度發電總量微降但質量持續優化

  13月累計發電量22699億千瓦時,同比小幅下降0.3%。若排除春節假期等天數因素影響,日均發電量實際同比增長0.8%,表明發電行業正在經歷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

  三、多能互補格局下發電結構調整加速

  分能源類型看:

  火電降幅收窄:3月規上工業火力發電同比下降2.3%,但較12月縮窄3.5個百分點,顯示保供政策效果初現;

  水電核電增速顯著:水力發電增長9.5%(加快5個百分點),核能發電量激增23%(提速15.3個百分點),清潔能源占比持續提升;

  風光發電增速分化:風電同比增長8.2%但增幅收窄2.2%,太陽能發電增速放緩18.5個百分點至8.9%,反映可再生能源併網消納能力面臨考驗。

  四、未來發電趨勢與結構性挑戰分析

  當前數據印證了我國"雙碳"目標下能源轉型的加速進程。預計到2025年,核電和水電將保持兩位數增長慣性,而風光發電需突破儲能瓶頸以維持發展動能。火電作為基荷電源仍具戰略價值,但其轉型路徑亟待創新。未來三年電力行業需要在保障供應安全與推進綠色轉型間精準施策,通過智能電網建設和需求側管理提升系統靈活性,為實現"十四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20%的目標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一季度發電數據既展現了我國電力生產體系的韌性,也揭示了能源結構調整中的深層矛盾。隨著技術進步和政策引導,預計到2025年我國將構建起更加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的現代電力系統,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解析餘熱發電行業市場前景

  餘熱利用來源主要包括高溫廢氣餘熱、冷卻介質餘熱、廢汽廢水餘熱、高溫產品和爐渣餘熱、化學反應餘熱、可燃廢氣廢液和廢料餘熱以及高壓流體余壓等七種類型,廣泛存在於工業生產的各個行業,比如水泥、玻璃、鋼鐵、有色、化工等。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37.5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5.9%。根據可回收利用餘熱資源占燃料消耗總量的占比測算,我國每年可回收利用的餘熱資源高達3.315~13.065億噸標準煤,節能潛力巨大。

  截至2013年末,國內已開工建設或投產運營的餘熱發電電站對應的生產線已達到700條以上。另外,由於目前投產的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中約有200條左右的生產線由於生產規模小、單位熟料生產成本高、生產線的運轉率低等因素而不宜配套餘熱發電系統,因此到2013年底國內存量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中仍需要建設餘熱電站的生產線約為300條。

  預計到2015年,國內水泥行業需加裝餘熱電站的生產線將達到770條左右,整個市場規模約為310億元。「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低碳生活」為國家的產業政策重點之一,餘熱余壓利用領域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行業內的優秀企業抓住機遇,借勢而上將會有廣闊的前景。

個性定製報告需求

個性定製

小提示:勾選提交定製
勾選要了解的發電報告定製需求 X
可研報告

發電精選報告報告欄目為您提供發電精選報告、發電精選報告報告,您可以點擊免費查看具體發電精選報告報告摘要及目錄,感謝您查看中國報告大廳發電精選報告報告欄目。中國報告大廳有著十年的行業分析及市場研究經驗,買報告上報告大廳。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