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銀行日前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 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旨在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地結合起來,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推動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意見》明確,下一階段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強化「三農」、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領域金融服務。突出做好鄉村振興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金融服務,深入推進金融扶貧攻堅,加大普惠金融信貸投放力度。積極支持主業突出、公司治理良好、負債率較低、風控能力較強的龍頭民營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主動對接國家規劃和重大戰略,圍繞鐵路、公路、水運、機場、水利、民生、環保等「補短板」重點領域,著力保障重大項目信貸投入,支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積極發展消費金融,推動擴大內需和居民消費升級。做好進出口企業金融服務,發揮金融對穩外貿的支持作用。
《意見》還明確了相應的配套保障措施。一是優化信貸政策。包括合理確定貸款期限、還款方式,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客戶和項目的中長期資金需求;對暫時經營和資金周轉困難但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產品有市場、具有較好經營基礎的存量客戶,不盲目抽貸、壓貸、斷貸;穩妥開展智慧財產權、應收帳款、股權等質押融資業務,依託政府扶持政策和增信機制,拓寬成長型先進製造業企業融資渠道。二是規範信貸行為。嚴格貫徹監管部門「七不准」規定,嚴格落實農行關於規範信貸經營行為、全面加強信貸行為管理的「36條意見」,嚴格落實貸款「三查」,嚴守合規經營底線。三是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圍繞新興產業、科技金融、網際網路金融、上市公司、「三農」特色產品等領域開展可持續、可推廣的產品創新,將信貸業務從業人員盡職免責政策落到實處,啟動實施金融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構建線上線下綜合服務渠道,提高信貸審批和金融服務效率。
服務業發展由來已久,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在我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成為了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大助力,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我國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和支撐作用明顯增強,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以下對服務業發展現狀分析。
2017-2022年中國現代服務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表明,現代服務業是主要依託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而發展起來的知識相對密集的服務業,具有技術含量高、人力資本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依賴度低、污染排放低等特徵,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現從五大發展問題來分析服務業發展現狀。
一是技術含量有待提高。我國服務業發展現狀總體技術含量不高,勞動生產率較低,科技對服務業的貢獻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2000年,美國、日本、歐盟的服務業從業人員人均生產率是6萬美元以上,我國僅為2000美元左右。2006年中國統計年鑑顯示:2005年我國服務業人均勞動生產率也只有3.16萬元(約合3856美元)。從物流行業看,2008年,一項針對物流裝備企業高層的調查活動顯示:85%的高層認為我國的物流技術裝備業與歐美相比還處於初級階段,60%的高層認為阻礙中國物流裝備業發展的核心是新技術、新工藝。
二是創新能力有待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制約著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如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由於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我國所提供的產品和信息服務基本處於產業鏈低端,經濟效益很低,而且我國在服務業領域研發投入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務業創新能力的提高。目前,全球大部分國家的服務業研發費用比重正逐步擴大,特別是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服務業研發費用比重上升的趨勢更加明顯。2000 年,服務業 R&D 活動在全部企業 R&D 活動中所占的比重,澳大利亞為 39.9%、美國是 34.4%,而我國只有11.9% ,遠低於已開發國家的 30% 的平均水平。
三是人才短缺問題凸顯。我國雖然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但服務人才的短缺、尤其是結構性短缺一直制約著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發展現狀指出,在物流行業,熟悉現代物流業務、了解國際慣例、富有操作經驗的高端物流人才奇缺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緩解。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我國軟體服務業、服務外包業的快速發展,也使這個問題更加凸顯,在西安、杭州等地已經出現了服務外包人才難以支撐產業快速發展的情況。西安市近幾年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軟體服務外包企業,軟體服務外包企業的規模以平均每年超過35%的增長速度快速發展,而西安外包服務人才卻不能滿足現階段和今後一個時期服務外包產業的需要。調查顯示,今後幾年西安市軟體服務外包人才缺口將達到18萬人左右,其中基礎性操作人才缺口約13.5萬人。
四是融資困難亟待改善。服務業發展現狀表明,大多數服務企業由於規模小、信用低以及缺乏足夠的抵押品等原因,很難從銀行獲得企業發展所需的貸款。在需要大量資金的現代服務行業如節能服務業,融資困難一直是制約行業發展的最大難題。在金融危機中,雖然文化創意產業呈現出逆勢上揚的發展勢頭,但融資困難依然是制約其更快發展的首要難題。目前,國內大多數文化創意企業沒有進行過資產評估,國內保險公司也沒有針對性的評估體系,動漫創意等方面的無形資產評估也沒有有效開展,使得文化創意企業常常因為無法提供足值抵押而難以獲得銀行貸款。在我國一些地方試點的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也開展的並不順利,使得文化創意企業很難通過版權等智慧財產權質押獲得貸款。
五是規模品牌有待提升。規模偏小、品牌效應差也是制約著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的重要原因,在服務外包領域,企業規模越大、品牌效應越高,越容易獲得訂單。我國大多數服務外包企業雖然發展迅速,但由於規模偏小、品牌效應不大,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難以獲得較大的訂單。日本前五大外包公司占了本國外包業51%以上的份額,印度最大的服務外包企業Infosys擁有員工近4萬人,年營業額達70億美元,而我國目前大型外包企業的規模只有3000~6000人,大多數外包企業為5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與國外服務外包企業在規模和品牌效應上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就全球而言,我國的服務業發展現狀水平仍然屬於中下水平,服務業占總產業的比值低於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傳統服務業在服務業中仍然占主導地位,現代服務業發展進程緩慢,服務貿易質量遠遠低於已開發國家,服務貿易競爭力在國際上仍然處於劣勢地位。在全球服務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服務業及調整服務業的內部結構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國際地位具有重大的意義。
【中國報告大廳價格指數訊】根據中國報告大廳對2024年1-7月其他用品和服務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監測統計顯示:2024年7月其他用品和服務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4,同比增長4%。
2024年1-7月其他用品和服務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時間 | 價格指數 | 同比增長(%) |
---|---|---|
2024年7月 | 104 | 4 |
2024年6月 | 104.1 | 4.1 |
2024年5月 | 103.7 | 3.7 |
2024年4月 | 104 | 4 |
2024年3月 | 102.6 | 2.6 |
2024年2月 | 102.6 | 2.6 |
2024年1月 | 102.9 | 2.9 |
2024年1-7月其他用品和服務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漲跌圖(%)
附表:
2024年7月其他用品和服務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4,同比增長4%。
2024年6月其他用品和服務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4.1,同比增長4.1%。
2024年5月其他用品和服務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3.7,同比增長3.7%。
2024年4月其他用品和服務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4,同比增長4%。
2024年3月其他用品和服務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6,同比增長2.6%。
2024年2月其他用品和服務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6,同比增長2.6%。
2024年1月其他用品和服務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9,同比增長2.9%。
以上就是2024年1-7月其他用品和服務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統計,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以及中國報告大廳數據中心整理髮布,僅供參考。
商務部13日發布外商投資數據顯示,2016年1至8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8538家,同比增長10.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488.3億元人民幣(折858.8億美元),同比增長4.5%(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8月當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736家,同比增長13.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73.2億元人民幣(折87.6億美元),同比增長5.7%。
2016-2021年中國專業服務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表明服務業外商投資的比重進一步提升。據商務部外資司負責人介紹,1至8月,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387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70.7%。
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為272.6億元人民幣、398.9億元人民幣和648億元人民幣,增幅分別為105.5%、198%和73.4%。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671億人民幣,同比增長98.2%。在高技術服務業中,信息技術服務、數字內容及相關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實際使用外資漲幅較高,同比分別增長322.7%、46.7%、40.5%和39.7%。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和專用設備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為184.2億元人民幣和117.8億元人民幣,分別增長16%和5.2%。
此外,主要來源地投資保持增長勢頭。前十位國家、地區實際投入外資總額5201.2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94.8%,同比增長5.9%。其中,美國、德國、英國和瑞典,增幅分別為79.7%、79.2%、96.6%和48.1%,增長較快的主要為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以及製造業等行業。同期,東協對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29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1%,歐盟28國對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425.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9%。「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30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
商務部13日發布外商投資數據顯示,2016年1至8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8538家,同比增長10.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488.3億元人民幣(折858.8億美元),同比增長4.5%(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8月當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736家,同比增長13.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73.2億元人民幣(折87.6億美元),同比增長5.7%。
服務業外商投資的比重進一步提升。據商務部外資司負責人介紹,1至8月,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387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70.7%。
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為272.6億元人民幣、398.9億元人民幣和648億元人民幣,增幅分別為105.5%、198%和73.4%。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671億人民幣,同比增長98.2%。在高技術服務業中,信息技術服務、數字內容及相關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實際使用外資漲幅較高,同比分別增長322.7%、46.7%、40.5%和39.7%。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和專用設備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為184.2億元人民幣和117.8億元人民幣,分別增長16%和5.2%。
此外,主要來源地投資保持增長勢頭。前十位國家、地區實際投入外資總額5201.2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94.8%,同比增長5.9%。其中,美國、德國、英國和瑞典,增幅分別為79.7%、79.2%、96.6%和48.1%,增長較快的主要為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以及製造業等行業。同期,東協對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29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1%,歐盟28國對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425.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9%。「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30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
近年來,中國服務貿易穩步發展,貿易規模迅速擴大,服務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1-10月我國服務進出口數據分析如下。
12月17日上午,商務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向媒體通報近期我國商務工作運行情況。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介紹我國服務貿易情況時表示,1-10月,我國服務進出口額5442.2億美元,同比增長14.2%。數據顯示,1-10月我國服務出口1877.2億美元,同比增長8.5%。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202.8億美元,同比增長18.6%。廣告服務、文化和娛樂服務、智慧財產權使用費出口分別增長20.7%、51.6%、74.9%。同期,服務進口3565億美元,同比增長17.4%。旅行、建築服務進口同比分別增長62.8%、116.3%。
沈丹陽還進一步指出,1-10月,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占對外貿易總額(貨物和服務進出口之和)的比重為14.4%,較上年同期提升2.5個百分點,並呈現三大特點:
一是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總體保持較快增長。1-11月,長江經濟帶沿線11個省市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金額411.1 億美元,執行金額331.4億美元,分別占全國的55.7%和62.2%,同比分別增長13.7%和14.5%。其中,湖北、湖南和四川把握服務外包產業向中西部省份轉移的有利機遇,吸引企業在當地落戶,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分別同比增長50.7%、48.8%和24.3%,增速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二是中國香港作為離岸發包市場的地位提高。1-11月,我國企業承接美國、中國香港、歐盟和日本的服務外包執行額分別為126.4、78.8、77.8和47.6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16%、23.4%、16.3%和-5.1%,合計占我國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的 62.1%。中國香港首次超過歐盟成為我國第二大離岸發包市場,凸顯其在我國企業開拓服務外包國際市場的重要性。
三是新簽大額離岸服務外包合同數量顯著增多。11月當月,我國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03.4億美元,同比增長55.2%。其中,新簽離岸外包合同金額1億美元以上有10項,1000萬美元以上有91項。更多相關服務貿易行業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服務貿易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2017年,服務業進出口總額占對外貿易總額比重達到14.5%,比2012年提高了3.4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出口增長明顯加快,智慧財產權使用費、技術相關服務出口分別增長316.6%和30.0%。中國吸納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服務業占比均超過50%。那麼服務行業發展趨勢會是怎麼樣的呢?
通過對服務行業分析得知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2017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427032億元(人民幣,下同),占GDP的比重達51.6%,超過第二產業11.1百分點,成為中國第一大產業。服務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8.0%,高於全國GDP增長1.1個百分點,連續5年增速高於第二產業。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第一,改善服務業發展的軟環境,夯實服務業發展趨勢基礎條件。一方面,服務業具有無形性、多樣性和信息不對稱特點,良好的信用環境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支撐。只有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強服務業信用管理、尊重和保護智慧財產權、制定和實施服務業標準,才能降低服務產品和服務行為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實現現代服務業快速、健康、有序發展。另一方面,人才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關鍵。要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法,重點發展特色職業教育,支持各類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開展複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學習與培訓。此外,信息基礎設施也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軟環境和軟要素,要通過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產性服務業對其他產業的滲透與融合。
第二,積極有序推進城鎮化,推動城鎮化和服務業互動發展。城鎮化與服務業歷來是互為促進的。通過積極有序推進城鎮化來為服務業發展趨勢創造最佳的空間形態和載體,是極為重要的路徑選擇,特別要依託城市快捷的交通、通訊通信和金融以及多種社會服務網絡,推動服務業集聚發展,提高服務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和輻射效應,並以此帶動相鄰地區製造業的發展,實現城鎮化、工業化和服務業的多贏格局。
第三,全面深化服務業體制改革,釋放服務業生產力。全面深化服務業發展趨勢改革,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近期重點宜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打破壟斷和市場管制、放寬服務業市場准入,引入競爭機制。二是改革投資審批體制。要推進服務業的體制機制創新,深化服務業改革,其關鍵就是開放市場、打破國有企業對服務業的壟斷、真正向民間資本開放這些行業,鼓勵各市場主體公平透明競爭、加強市場監管、完善政府規制。
第四,服務業發展趨勢深化開放合作,積極穩步實施「走出去」戰略。近日,《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若干意見》發布,明確提出,到2020年,服務進出口額超過1萬億美元,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的比重進一步提升,服務貿易的全球占比逐年提高。
通過對服務行業發展趨勢的詳細分析得知2016年,我國主動承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服務外包執行額121.29億美元,占全國總規模的11.39%,其中,中東歐16國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額增長26.30%,東南亞11國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額為65.7億美元,成為增長率最快和規模最大的兩個區域。烏茲別克斯坦、東帝汶、阿富汗、波赫、羅馬尼亞、巴林、葉門共和國等國家的服務外包業務增速較快。與此同時,2016年,中國服務外包企業加速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包括信息服務提供商及生物醫藥研發企業,出現向已開發國家發包購買研發服務、共同致力於研發創新的國際合作新態勢,傳統的已開發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發包的固定模式被打破。以上便是筆者對服務行業發展趨勢的詳細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