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國割灌機行業現狀分析,中國割灌機,自1958年大連割灌機總廠生產了第一台仿蘇割灌機後,割灌機的生產已經歷40餘載,曾經生產過割灌機的企業約100多家,目前尚有40餘家。現對2015-2016年我國割灌機行業概況及現狀分析。但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據1999年統計,年產量在500台以上的企業,只有合肥、杭州、北京、大連、廈門、靖江、廈門Linde七個企業。產量最高的年份是1992年,達到了2.15萬台,出口近0.2萬台,創歷史紀錄。產量排在前十位的企業是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割灌機總廠、廈門林德股份公司、北京割灌機總廠(含北京漢拿)、大連割灌機總廠、廈門割灌機總廠、靖江割灌機總廠、錦州割灌機總廠、蘇州割灌機總廠和上海割灌機總廠。
雖然我國現在已經能夠生產起重量從0.5噸到45噸各種型號的割灌機,但每年仍有近兩億美元的割灌機進口。據1996年的海關統計,當年割灌機進口1.67億美元,相當於割灌機行業的年產值,其中貨櫃割灌機和電動割灌機進口0.5億美元。在這些進口割灌機當中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則完全可以在國內採購。需要指出的是,儘管割灌機產品已列入進口商檢的目錄,按規定在1997年7月1日後進口的割灌機必須進行商檢,但到目前為止進口割灌機還沒有進行專業性的商檢。而我國割灌機出口卻在實行出口許可證制度,需要進行專業性的商檢,達到一等品後才能出口。以至於在國內投資的外商不解地感嘆道:「向中國進口割灌機易,從中國出口割灌機難。」而實際上進口割灌機的個別項目如「超載25%安全性」是不符合我國割灌機技術要求的。在目前我國的使用狀況下,極易發生縱向傾翻,導致人身及財產的損害。
割灌機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經過5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能夠生產內燃、電力、機械、液力、靜壓等上百種型號規格的割灌機,且性能指標與國外割灌機無明顯差異,基本能夠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同國外割灌機相比主要有兩條不足,一是可靠性低;二是舒適性差。我們的優勢是價格低,國外割灌機的價格一般是我國的 1.5倍至4倍。只要我們揚長避短,是可以與進口割灌機一爭高低的。
更多割灌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割灌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