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屢次下發通知,要求地方各級化妝品衛生監管部門認真履行監管職責,加強對轄區內化妝品生產經營企業的日常監管和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非法使用化妝品禁用物質等行為。
據中消協披露,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已經是日本和美國之後的世界化妝品第三大市場,銷售額從1986年的3.5億元人民幣發展到2011年的1700億人民幣。同時,化妝品消費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
據記者了解,在2006年化妝品安全問題頻發的背景下,2007年版《化妝品衛生規範》對禁用物質加大了管理範圍,禁用物質數量大幅增加790種。同時,規範還對幾種新的禁限用物質的檢測方法做了補充。
不過,新規範的頒布似乎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業內人士指出由於檢測手段落後,新規範雖將禁限物質種類增加到1286種,但新規範頒布的主要意義,更多體現在使化妝品檢測和管理有法可依,在實際操作中卻難以落實。
「事實上,即便沒有增加新的禁限物質,化妝品日常檢測項目也不可能按照規範一一對應。」有業內人士指出,化妝品衛生規範的更新,關鍵是要跟上生產技術的更新速度,國際通行的辦法都是每隔數年就更新一次規範。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秘書長陳少軍此前也曾表示,目前對化妝品質量問題難以做到事前監管,化妝品產品質量最終還要靠企業和行業自律來實現,行業協會只能起到事後應急的作用。相關化妝品原料行業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化妝品原料行業市場研究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有專家指出,我國現行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是很低端的,管理方式就是發衛生許可證,如果能從風險控制的角度來管,整個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環節都會不一樣。應通過事後的制裁和事後救濟制度的設計,增加規則的權威性和威懾性,從而使經營者不敢從事損害消費者安全權的行為。同時,要構建和完善信息的強制和自願披露制度。
更多化妝品原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化妝品原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