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專家預測未來十年,我國環保產業的增速有望達GDP增速2倍以上,「十三五」期間環保行業投資規模有望超過17萬億元,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將達15%以上。下面進行節能行業競爭分析。
到2016年年底,全國從事節能服務業務的企業數量達到 7426 家;行業從業人員達到 60.7 萬人, 比「十二五」期末增長了近 1.5 倍。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從 2015 年3127.34 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4097.34億,年均增長率為 30.19%,截至 2016年底,產值超過 10 億元的節能服務公司有 35 家,超過 5 億 元的有 192 家,超過 1 億元的有 376 家。
通過對節能行業競爭分析,節能環保產品本身是作為傳統產品的替代品出現的。在傳統產品沒有完全退出市場之前,兩者始終互為替代品。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傳統能源汽車發展到今市場之前,兩者始終互為替代品。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傳統能源汽車發展到今天雖然仍存在一些問題,但其技術成熟,規模效應明顯,在激烈競爭中形成了消費者普遍接受的價格。
相對而言,新能源汽車由於起步晚,暫時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價格相對較高。另一方面,由於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走低,使得傳統汽車使用成本降低。儘管新能源汽車能耗低、污染低,相對優勢突出,但因其充電樁等配套設施目前還不完善,無論是電池的性能還是氫能的轉換成本都比較高。因此,目前新能源汽車對於傳統能源汽車的替代威脅不會很大。
通過對節能行業競爭分析,對於節能環保產品來說,購買者主要包括政府、生產企業、家庭用戶等三類。服務於公共部門的節能環保企業,並不需要和最終消費者討價還價,而是直接與政府談判。當涉及大型環境公共設施,例如污水處理或固廢集中處理工程,在政府干預下,往往按照運行成本加「合理利潤」收費,因此企業對價格的影響力有限,買方壟斷的市場結構決定了政府在與企業談判的過程中處於完全主導的地位。
服務於個人和家庭消費的節能環保企業基本上是依託市場競爭獲取市場份額的,由於購買者處於主動地位,故具有較強議價能力。對於為生產企業服務的節能環保企業,在國家逐年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的雙重目標驅動,其對節能環保裝備產品和技術有迫切的需求,購買者議價能力較弱。
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以節能服務業為例,到「十二五」期末,全國從事節能服務業務的企業數量達到5426 家,比「十一五」期末增長了近6倍;行業從業人員達到60.7萬人,比「十一五」期末增長了近2.5倍。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從2010年836.29億元增長到3127.34億元,年均增長率為30.19%,截至2015年底,產值超過10億元的節能服務公司有25家,超過5億元的有142家,超過1億元的有286家」。以上便是節能行業競爭分析的所有內容了。
更多節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節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