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但由於環境保護基礎建設嚴重滯後,使得城市垃圾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污染日益嚴重。目前,我國每年產生近10億噸城市垃圾,而且仍以年平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長。
據預測,截止2014年底,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已達到17899萬噸,清運量17677萬噸,處理量16681萬噸,與2013年相比分別增加2.91%,2.54%,3.45%。下文是對2015年我國垃圾處理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生活垃圾及建築垃圾等都成為垃圾圍城的主力軍,與此同時又為環保產業,尤其是固廢處理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城市垃圾治理髮展進入黃金時期,不過市場的挖掘工作並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還有很長的路子要走。
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今年環保行業產值將達到GDP的7%—8%,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專家認為,嚴峻的環境現狀,為我國環保產業,尤其是固廢處理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
按國家要求,要在2015年實現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達到30%,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達到50%目標,到2030年全面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目標。這需要各方的全力推動。特別是隨著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和服務向小城鎮和鄉村延伸,尤其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使解決垃圾問題得以依法有序推進,推動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健康發展。
在具體實踐中,現行的法律法規內容上一般性表述多,而可操作性不強,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規定多,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規定偏少;對生活垃圾的清掃、收集、運輸、處置及管理涉及較多,而對垃圾分類涉及較少。因此,推動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健康發展應抓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一是進一步明確各責任主體的職能和義務;二是完善機制,持續推進城鄉生活垃圾綜合處理;三是出台經濟政策,促進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健康發展。
建築垃圾處理產業
近幾年,我國每年產生的建築垃圾總量約為15.5億-24億噸之間,占據城市垃圾約40%的比例。僅2014年,我國建築垃圾產生量就已超過15億噸。至2020年左右,我國建築垃圾產生量可能達到峰值。更多垃圾處理器行業現狀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中國垃圾處理器行業發展現狀與十三五規劃研究報告》。
《中國建築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報告(2014年度)》指出,由於未來數年,我國加速推進城鎮化,建築垃圾排放量會越來越大,保守預計在今後10年,我國平均每年將產生15億噸以上的建築垃圾。因此,未來十幾年將是我國建築垃圾大量產生的時期。
由於建築垃圾經分選、破碎、篩分加工後,大多可以作為再生骨料資源重新利用,因此,這對解決建築材料生產資源短缺及巨大的能源消耗具有顯著意義。2015年建築垃圾處理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大勢所趨。
垃圾處理核心領域
近期,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布《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狀況評估》報告。該報告首席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所所長宋國君透露,目前即使是成熟生活垃圾處理水平相對較高的北京,該行業對民資的開放也並不完善,民資企業只能部分進入焚燒、填埋等利潤並不高的環節,真正核心的回收領域幾乎很難涉足。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全國530個新建垃圾處理項目中,國有資本參與投資占比遠大於非國有資本。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垃圾處理行業中,大部分民企為中小企業,資金力量不足,對有毒有害的生活垃圾的處理方面缺乏高端專業技術。
「實際上,在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核心的回收環節,政府、國企與民資相比,成本可能相差3-4倍。」因此,宋國君建議,相關部門應儘快規劃,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哪些環節尤其是目前運營效率較低的環節可以招投標,以特許經營的方式開放給民企等所有企業公平競爭。
目前,我們國家環保產業處於加快發展時期。城市垃圾治理市場巨大,發展進入黃金時期。專家認為,嚴峻的垃圾圍城現狀,為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但要把市場潛力真正挖掘出來,仍舊需要很多的工作要做。
更多垃圾處理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垃圾處理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