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售電行業分析報告 >> 售電市場規模

售電市場規模

2018-03-28 13:30:49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新一輪電改實施至今近3年的時間裡,從售電市場的蟄伏、售電公司的洗牌,售電市場中的各方主體逐漸回歸理性,售電市場的格局日趨明朗,為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的電力服務和產品的改革初衷逐步體現。那麼,售電市場規模如何呢?下面就由筆者給您細細道來。

 

  售電市場規模

  統計數據顯示, 截至2017年12月11日,全國在電力交易中心公示的已有3044家(含福建省2017年12月18日公示的第一批53家售電公司)。這些售電公司主要分布於25個省市。

  作為用電大省的山東,依然毫無懸念的以396家售電公司名列前茅,2017年以來,山東市場交易電量規模首次突破1000億千瓦時,位居全國前列,電力市場活躍度可見一般。

  緊隨其後的廣東省以363家緊隨,作為售電側改革的先鋒軍,廣東從來就不缺少矚目。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廣東電力市場交易量達到了813.06億千瓦時,創下最高紀錄。2018年廣東電力市場交易規模確定在1500億千瓦時-1600億千瓦時,並且核電還將參與到月度發電權轉讓交易時來。

  還原電力商品屬性將帶來巨大商機

  電力是一種長期「統購統銷」的特殊產品。近年來地方供電企業曾進行過一些「配售分離」的嘗試,但並未實質性地觸及產權。「發電企業通過協議方式向用電大戶直接供電」是電力體制改革的積極嘗試。

  所謂放開售電市場,簡而言之,就是除了第一產業、第三產業中公共事業性質用戶及居民家庭用電仍由電網公司提供「兜底」服務,以充分保障「無議價能力用戶」的用電權益外,其他的電力買賣將轉讓給社會資本經營。

  「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輸、配、售電的真正分離——具備規定資質後社會資本都可以註冊售電公司參與售電乃至配電業務,電網企業的任務變成了電網投資運行、電力傳輸配送,類似於汽車過路費的電力『過網費』(輸配電費用)將成為其主要的收入來源。」

  有數據表明,先行先試的省份如廣東,售電企業和電力用戶已獲利頗豐。廣東省電力交易中心2017年8月23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17年上半年,該省電廠讓利35.92億元,售電公司與電力用戶大致按2:8分成,進入市場的322家售電公司月均盈利達140萬元。

  售電市場規模預測

  電力行業是國民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基礎能源產業,是國民經濟的第一基礎產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戰略中的優先發展重點。根據近年來我國電力行業歷史發展規律,結合經濟發展增速,以及下游需求對電力生產的拉動,前瞻預計未來我國電力行業的市場規模增速約為3%左右,到2021年行業的市場規模將超過7萬億千瓦時。

  在2015年發布的《配網改造行動計劃2015-2020》和《關於加快配電網建設改造的指導意見》中曾提出「2015-2020年配電網建設改造投資不低於2萬億元,其中2015年投資不低於3000億元」,雖然最終2015年實際完成的投資低於預期(2015年全年共完成配電網投資2768億元,其中,城網投資1140億元、農網改造投資1628億元)。

  此外,隨著國家經濟逐步由工業向第三產轉型,不斷淘汰落後產能,加上整體GDP逐步回歸個位數增長,全社會用電量增速急速放緩,另外國家已經明確提出2020年後限制新建火電廠,大部分源供給已經日趨飽和,由此帶來的輸電線路骨架也逐步完善。未來可以很清晰預見,我國電網建設投資的重心逐步由之前的主幹網向智能化、配電側、售電測、用電測轉移。

  在未來的10-20年內,這一塊的市場將會非常廣闊,我相信還原電力甚至是能源商品屬性這一重大步伐將會為經濟增長做出很大的貢獻。無論是推進智慧能源、還是微電網或者增量配網任重而道遠,需要政策下達者、傳統電力企業和能源服務商,攜手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售電側、用電側轉移。以上就是筆者給您分析的售電市場規模了。

更多售電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售電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