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生物傳感器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 18 億 3000 萬美元到 2024 年,消費類電子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和銀行應用程式預計將推動市場增長。那麼生物傳感器發展現狀會是怎麼樣的呢?
通過對生物傳感器發展現狀的詳細分析得知傳感器技術是一項當今世界令人矚目的迅猛發展起來的高新技術之一,也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它與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構成信息產業的三大支柱之一。正是由於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和投入開發,傳感器發展十分迅速。目前世界上從事傳感器研製生產單位已超過6500家。美國、歐洲、俄羅斯各自從事傳感器研究和生產廠家1000餘家,日本有800餘家。
近年來,全球傳感器市場一直保持快速增長,未來幾年全球傳感器市場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5 年市場規模突破1500 億美元。國內傳感器市場持續快速增長,2011 年傳感器市場規模為480 億元,2012 年達到513 億元,2013 年則超過640 億元,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
目前,我國的傳感器只有中低檔產品基本滿足市場需求,產品品種滿足率在60%-70%左右。但從行業產品結構看,老產品比例占60%以上,新產品明顯不足,高新技術類產品更少;同時數位化、智能化、微型化產品嚴重欠缺。
未來五年傳感器市場將快速發展。根據預測,汽車電子、信息通信成為增長最快的典型應用市場,流量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仍將占據市場主要份額。目前,在長三角地區集中了全國半數傳感器企業,行業的快速發展將給中國版的工業4.0 打下良好的基礎。
目前,中國傳感器產業正處於由傳統型向新型傳感器發展的關鍵階段,它體現了新型傳感器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數位化、智能化、系統化和網絡化發展的總趨勢。
傳感器技術歷經了多年的發展,其技術的發展大體可分三代:
第一代是結構型傳感器,它利用結構參量變化來感受和轉化信號。
第二代是上70年代發展起來的固體型傳感器,這種傳感器由半導體、電介質、磁性材料等固體元件構成,是利用材料某些特性製成。如:利用熱電效應、霍爾效應、光敏效應,分別製成熱電偶傳感器、霍爾傳感器、光敏傳感器。
第三代傳感器是以後剛剛發展起來的智能型傳感器,是微型計算機技術與檢測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使傳感器具有一定的人工智慧。
通過對生物傳感器發展現狀的詳細分析得知相比其它較早布局這一領域的國家,我國傳感器在研發上至少晚了十年。國產傳感器企業幾乎還是靠模仿國外產品而維持運營,而且企業規模小,產品更是進入不了主流市場,「歷史遺留」問題也亟待解決。在中國傳感器1700多家的廠商中,約有80%是做貿易的,類似雲傳智聯這樣能自主研發傳感器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對國內傳感器廠商而言,崛起之路不可不謂任重而道遠。以上便是筆者對生物傳感器發展現狀的詳細分析了。
更多生物傳感器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生物傳感器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