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民經濟一大新興產業,近年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迅速,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產業體系日益健全,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會逐步提升,預計相比美國以及日韓提升空間大,以下是體育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各類體育產業發展促進政策落地,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將步入「黃金十年」,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將穩步提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體育產業總產值1.8萬億元,產業增加值占當年GDP的0.7%。同時,體育產業初步形成了以競賽表演和健身休閒為驅動,體育用品為支撐,體育場館、體育培訓、體育中介、體育傳媒等業態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2016年,國家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為19011.3億元,增加值為6474.8億元,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9%。從名義增長看,總產出比2015年增長了11.1%,增加值增長了17.8%。體育行業分析指出,國內也已成立超過20隻體育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規模累計超過400億元。
2017年,國家體育產業總規模為21400億元,增長12.56%。體育行業發展現狀認為,相比2016年,整體全民運動健身的人群比例增長近8個百分點,尤其是20-40歲人群,鍛鍊人群比例翻了一番,逐漸縮小與已開發國家之間的差距。
2018年,國家體育產業總規模達23500億元,增長12.85%。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引導下,預計到2020年體育產業總產值能順利實現突破3萬億的目標,到2022年體育產業規模將進一步超過3.5萬億,增加值也將達1.14萬億。
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部門,具有與其他產業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場效益、講求經濟效益,同時又具有不同於其他產業部門的特性。其產品的重要功能還在於提高居民身體素質、發展社會生產、振奮民族精神、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的全面進步。
在發展目標方面,體育產業首次進入國家經濟總體布局中,體育行業發展現狀指出,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體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需要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與其他幸福產業一起強調要注重「網際網路+」的發展理念,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為人們更美好的生活創造基礎。
在發展路徑方面,體育產業發展一方面需要依託於市場基礎,另一方面則需要充分仰賴社會資本與社會力量。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體育產業改革尚存在較大瓶頸,社會領域進入體育行業還存在諸多障礙;核心體育資源尤其是優質賽事資源、運動員資源的配置仍待優化,體育產業與市場化、產業化、職業化發展方向存在一定差距;行業協會改革推進面臨著許多真空地帶,尤其是法律、政策、制度的配套改革還有待創新與完善。
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指出,到2020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要超過3萬億,從業人員數超過600萬人,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0%,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超過30%。競賽表演業、健身休閒業、場館服務業、體育中介業、體育培訓業、體育傳媒業、體育用品業和體育彩票作為發展的重點行業,以上便是體育行業發展現狀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體育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體育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