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民經濟一大新興產業,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迅速,並發展「十三五」規劃、全民健身計劃、自行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以下是體育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體育產業已成為資本新「風口」。近兩年,無論是BAT(百度、阿里、騰訊)、樂視等網際網路巨頭,還是萬達、華人文化等資本大鱷,都在布局全球優質體育資源,通過入股俱樂部、冠名贊助、購買媒體版權、介入賽事運營等方式,深度參與到體育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2014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1.35萬億元,實現增加值4041億元,占當年GDP的0.64%。體育行業分析指出,2011-2014年體育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為12.74%。2015年體育產業總產值1.8萬億元,產業增加值占當年GDP的0.7%。同時,體育產業初步形成了以競賽表演和健身休閒為驅動,體育用品為支撐,體育場館、體育培訓、體育中介、體育傳媒等業態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2016年,阿里斥資12億元獲得恆大足球俱樂部50%的股權;體育行業發展前景指出,9月,阿里體育成立,天貓也相繼與拜仁、皇馬等俱樂部進行戰略合作;騰訊更是耗資5億美元「砸下」未來5年美國NBA版權;11月,樂視體育花27億元擁有了中超聯賽的兩個賽季版權;12月,蘇寧體育宣布以超過20億元購買國際米蘭俱樂部約70%的股份。
2017年,我國體育產業總產值超過2萬億規模,其中當年增加值估計為6868 億左右,增加值GDP 占比約為0.9%。2015年之後體育產業增加值增速出現明顯的提升,從多年穩定的14%躍至20%以上,與目前各國體育產值GDP占比水平橫向對比,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程度還處於比較低的成長階段。成長快、空間大是現階段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兩大特徵。
2018年,我國體育行業產值和增加值五年年均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8.94%和19.87%,增長十分迅速。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引導下,預計到2020年我國體育產業總產值能順利實現突破3萬億的目標,到2022年體育產業規模將進一步超過3.5萬億,增加值也將達1.14萬億。
到2020年,群眾體育健身意識普遍增強,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明顯增加,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鍊的人數達到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達到4.35億,群眾身體素質穩步增強。體育行業發展前景指出,全民健身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等功能充分發揮,與各項社會事業互促發展的局面基本形成,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1.5萬億元,全民健身成為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拉動內需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動力源。
目前,我國泛體育愛好者已達6億,其中3億足球愛好者群體,2億經常觀看體育比賽和資訊的用戶,1億觀看網絡體育視頻用戶,3700萬熱衷的足球迷。到2020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將超過3萬億,從業人數超過600萬,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0%,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超過30%。競賽表演業、健身休閒業、場館服務業、體育中介業、體育培訓業、體育傳媒業、體育用品業和體育彩票作為發展的重點行業。
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肯定了體育產業為國民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巨大潛力,設定了體育產業總規模超3萬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速明顯快於同期經濟增速等發展目標。業內人士預測,隨著各類體育產業發展促進政策落地,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將步入「黃金十年」,以上便是體育行業發展前景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體育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體育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