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度投資在保持平穩增長,其中交通基礎設施領域擴大有明顯的成效。為了進一步擴大有用投資,政策還會持續加力,推進項目離不開資金的使用和支持,為了推動項目落地見效一些列的保障和政策即將發力。
近期,地方一季度重點項目「成績單」相繼亮相,多地一季度年度投資完成率超時序進度,實現「開門紅」。《經濟參考報》記者從近日舉行的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一季度投資預計保持平穩增長。其中,交通基礎設施領域擴大有效投資成效明顯,1-3月預計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等交通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約9.8%。
為進一步擴大有效投資,政策還將持續加力。記者了解到,下一步,聚焦基礎設施建設、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社會民生領域補短板建設等重點領域,相關部門將強化資金、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加快推進項目實施。研究出台新形勢下進一步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的政策措施,發揮重大項目牽引和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今年以來,穩投資政策發力適當靠前,推動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見效。今年前2月,全國投資增長12.2%,實現良好開局。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司長歐鴻介紹,雖然3月以來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保持投資平穩增長面臨一些壓力,但總的來看,當前穩投資工作具備不少有利條件,投資增長點較多,預計一季度投資將保持平穩增長。促投資攢後勁,下一步,聚焦基礎設施建設、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社會民生領域補短板建設等重點領域,一系列重點項目還將加快推進。
「十四五」規劃綱要確定的102項重大工程是「十四五」時期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抓手。歐鴻介紹,目前,102項重大工程實施有力有序推進,工程整體進展順利,實現良好開局。一批重大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如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全線開工建設,引江濟淮、重慶渝西水資源配置等引調水工程正在抓緊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正在抓緊開展前期工作,如沿江高鐵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正在加快推進前期工作。與此同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一批民生工程逐步鋪開、抓緊實施。
民間投資在投資中占大頭,去年民間投資占整體投資的比重達56.5%,特別是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調動市場主體活力,激發民間投資積極性,歐鴻表示,將研究出台新形勢下進一步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的政策措施,發揮重大項目牽引和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支持民間投資參與102項重大工程等建設;推動合理降低民營企業運營成本;鼓勵引導民間資本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參與盤活國有存量資產,提高參與基礎設施項目的便利程度,鼓勵回收資金用於新的項目建設;支持民間投資項目發行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
政府投資項目是一個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的概念。隨著中央擴大投資拉動內需政策的出台,我國每年投入上千億資金用於道路、橋樑等基礎性設施建設,投資規模的急劇擴大,給投資管理帶來了新的考驗。以下對政府投資項目現狀分析。
2017-2022年中國政府項目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分析報告表明,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前期工作的管理,是項目實施的關鍵,對項目的成功建設具有很大的影響。對於如何有效管理政府投資項目,我國政府一直都在進行著探討和研究,並不斷改進和完善其管理模式和實施途徑。現從五點來分析政府投資項目現狀。
1.工程立項階段和設計階段造價控制薄弱。根據政府投資項目現狀權威統計資料分析,項目設計階段影響造價的可能性為30%至75%,實施(施工)階段影響造價的可能性僅為5%至25%。所以,加強工程立項階段和設計階段的控制對工程造價的影響很大。然而,實際工作中造價管理的重點卻放在工程建造階段,只重視工程的承包價格、變更造價以及結算造價,不重視前期造價管理,如有些工程在立項階段缺乏科學的態度,把可行性研究變成可批性研究;有些工程投資估算不實,在資金沒著落的情況下急於上馬,編制虛假的工程概預算,搞釣魚工程;也有些工程在投資估算中未考慮動態的調整因素;設計行業缺乏競爭和制約機制,掛靠設計、業餘設計等不規範行為比較普遍,不少設計人員由於缺乏實踐經驗,圖紙設計深度不夠,達不到施工圖設計的要求,缺、少、漏項目很多。此外,建設單位或是因為對設計單位過分信任依賴,或是因為沒有對圖紙檢查和覆核能力,在拿到圖紙後就進行招投標,且在施工時又發生了必須修改的許多事項,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不得不同意變更設計,造成投資超計劃。
由於放鬆了前期的工程造價管理,使得工程上馬後或因資金短缺或因圖紙不到位,造成工程乾乾停停,停停乾乾,既增加了浪費,又使已投入的資金在較長期限內無法發揮效益。與之相反的還有一種極端表現是設計過於保守,增加工程項目的材料耗用量,增加了工程建設成本。部分政府投資項目的建設單位,為了降低設計收費或照顧關係等原因,將工程項目委託給資質等級較低的設計單位設計,這種設計單位因規模較小,設計工種不齊,設計人員業務素質不高,造成設計保守,增加工程項目的材料耗用量,增大工程建設成本。
2.超概(預)算投資較為普遍。建設單位為爭取項目立項、少繳規費,一般採取少報投資額的方式,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提高裝飾標準,致使項目實施、竣工後超概(預)算嚴重。此外,建設單位違反有關文件規定,要求設計單位擴大規模和提高標準設計,增大工程實際完成投資額,這部分增加的概算投資,建設單位又沒有報原審批部門予以批准。
3.部分政府投資項目現狀無立項報建手續,更有甚者在未取得施工用地許可證就擅自動工修建。
1.造價中介組織良秀不齊。近年來,從事工程造價諮詢、招標代理、標底編制等工作的中介組織發展很快,可是政府對這些中介組織沒能夠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一方面,中介組織對承擔的諮詢服務不負經濟責任,也沒有完善的賠償制度和迴避制度。另一方面,中介組織中個別從業人員素質較差,在標底編制過程中經常發生錯算、漏算,對一些圖紙中已經非常明確沒有必要暫定的大眾材料實行暫定。這就導致投標報價中相當一部分經費為暫定經費,不但造成投資失控,而且增加了竣工決算審計難度。
2.部分建設單位將必須依法進行招標的項目化整為零規避招標。將依法必須進行招標的一個項目化分為若干個小項目,簽訂多個施工合同,使施工單項合同估算價低於要求進行招標的政策底價,以規避施工招標;部分建設單位將應當依法公開招標的項目進行變通處理,從而採取邀請招標的形式;部分建設單位違反基本建設程序,先進場施工後招標投標,使招標投標成為一種形式。
3.個別施工企業出借法人營業執照、資質證書投標。部分建設單位在工程施工招標過程中,對投標施工企業資質等審查不嚴,有的建設單位純粹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施工企業出借法人營業執照、資質證書投標這種違法行為,比較常見的是,同一施工企業的相關人員分別代表幾家施工企業投標,不管哪家施工企業中標,最後中標承建的實質上都是一家施工企業。
4.重要設備、材料等貨物的採購應當依法招標的未招標。有關文件規定:「重要設備、材料等貨物的採購,單項合同估算價在100萬元以上的必須進行公開招標」,但是在審計中我們發現,建設單位自行採購的重要設備、材料,多數符合招標條件卻未通過招標採購,而是直接通過「詢價」方式採購,姑且不論材料的質量和價格的合理性,給審計正確計價也帶來了困難。
5.建設單位未經總承包單位同意,任意肢解發包工程。《建築法》第二十四條明確規定,「提倡對建築工程實行總承包,禁止將建築工程肢解發包」。可是,在實際工作中,存在任意肢解發包工程的現象,並將帶來以下問題:一是給工程正確計價造成一定的困難;二是增大了工程建設成本,因為按照有關規定,如果建設單位將一個單位工程的一部分直接分包給另一施工企業,總包單位應以該分部工程的定額直接費或定額人工費為基礎,向建設單位收取臨時設施費、現場管理費、企業管理費、勞動保險費;三是不利於工程質量管理;四是肢解發包工程易滋生腐敗。
1.施工合同簽訂不規範。有的施工合同無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的有關規定,不能嚴格按照招投標文件簽訂合同;有的施工合同簽訂得草率馬虎,簽訂合同的主體資格審查不嚴,文字表述經不起推敲,應用費率的標準與有關規定差距甚遠。如某項目國家規定的甲供材料保管費率為1%,但合同簽訂時卻提高到9%;有的合同沒有使用建設部推行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範文本)》,合同條款殘缺不全,對施工中發現的各類風險因素處理辦法沒有約定,導致竣工決算時較難裁決;有的合同中簽訂的條款與招標文件的原意背道而馳,前後矛盾,導致結算造價時陷於十分尷尬的境地。
2.隨意簽訂包干價合同,且合同其他條款簽訂不嚴肅,內容含混不清、價格過高。我們在審計中經常發現,一些建施雙方在簽定工程承包合同確定合同價款時,部分建設單位在施工企業不規範的報價(揀中藥似)基礎上,同施工企業討價還價後,確定合同價款;有的在幾家施工企業不規範的報價基礎上,簡單加以比較,確定合同價款。
3.逃避監督,合同生效。《審計法》明確規定:「審計機關對國家建設項目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進行審計監督」,而一些部門和單位為了逃避監督,在簽定合同時,雙方惡意串通,將價款一次性簽死,使合同生效。審計部門在決算審計時只能審計變更部分。未變更的部分,依據《經濟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不宜再審。
1.建設單位自供材料(甲供材)價格高,影響審計定價。工程建設過程中,建設單位供應材料的現象非常普遍,加上很多建設單位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對材料市場價格信息難以把握,致使甲供材價格普遍偏高,給事後審計計價取費造成很大的困難。
2.建設單位認定的「未計價材料」價格大大高於市場價。「未計價材料」是指價格波動較大,結算價格需要建設單位和施工企業共同認定的材料。我們發現,政府投資項目「未計價材料」的認定價格往往高於「當時」「本地區」的市場價。
3.管理失控,現場簽證內容失實。簽證,是指在施工圖紙上不能反映,但實際發生時需要現場確認的施工內容。政府投資項目較為普遍地存在:簽證內容過多、簽證數量過大,出現認定的工程量失實、價格高等問題。
4.簽證人員缺乏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我們在審計中發現有的工程簽證數量有出入,有的項目搞重複簽證;有的無中生有,實際並不存在或設計變更已取消,業主代表或監理人員簽字時未仔細核實;有的簽證缺乏詳細記錄,只簽多少工程量,而無具體圖示和尺寸;有的認質認價材料不認質亂認價,不寫明生產廠家、規格、型號,不作市場調查詢價,糊亂認價;有的建設單位代表和施工單位互相串通搞虛假簽證,抬高材料價格。
1.部分政府投資項目竣工後,無質檢、竣工驗收等就交付或投入使用。
2.違反規定虛列工程建設成本。我們發現,部分建設單位違反《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若干規定》(財基字[1998]4號)有關規定,虛列工程建設成本、未經批准在工程建設成本中列支建設單位管理費等。
各級政府投資項目現狀存在投向分散、運作不規範、指導監督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新政的出台,有利於「規範有序運用政府投資項目方式推動重點產業發展,發揮財政資金帶動社會投資、培育市場需求、促進企業創業成長等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隨著政策逐步完善、各地投資限制進一步放開及管理水平存有差距等變化,政府引導項目商業模式有望得到進一步延展豐富,例如發育投融資平台、投資和代持服務、基金託管服務、資管平台、多種組合增值服務等。
2017年1-3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57313億元,同比名義增長7.7%,增速比1-2月份提高1個百分點。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比重為61.1%。
分地區看,東部地區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9946億元,同比增長9.9%,增速比1-2月份提高1個百分點;中部地區16100億元,增長8.9%,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10247億元,增長5%,增速提高4個百分點;東北地區1021億元,下降27.5%,降幅收窄13.8個百分點。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946億元,同比增長21.1%,增速比1-2月份提高2.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27438億元,增長4.9%,增速提高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27930億元,增長9.8%,增速提高0.4個百分點。
第二產業中,工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7238億元,同比增長5.2%,增速比1-2月份提高1.8個百分點。其中,採礦業595億元,下降18.6%,降幅擴大1.9個百分點;製造業25079億元,增長5.4%,增速提高2.1個百分點;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1564億元,增長13.4%,增速回落0.9個百分點。
2017年1-3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數據 |
||
指 標 |
2017年1-3月 |
|
絕對量 |
同比增長 |
|
(億元) |
(%) |
|
民間固定資產投資 |
57313 |
7.7 |
分地區 |
|
|
東部地區 |
29946 |
9.9 |
中部地區 |
16100 |
8.9 |
西部地區 |
10247 |
5.0 |
東北地區 |
1021 |
-27.5 |
分產業 |
|
|
第一產業 |
1946 |
21.1 |
第二產業 |
27438 |
4.9 |
第三產業 |
27930 |
9.8 |
分行業 |
|
|
2145 |
18.5 |
|
採礦業 |
595 |
-18.6 |
其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 |
144 |
-24 |
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 |
27 |
64.8 |
黑色金屬礦採選業 |
59 |
-39 |
有色金屬礦採選業 |
116 |
-6.9 |
非金屬礦採選業 |
233 |
-14.9 |
製造業 |
25079 |
5.4 |
其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
2177 |
-0.9 |
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
477 |
-11.3 |
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
594 |
-7.9 |
通用設備製造業 |
1945 |
1.8 |
專用設備製造業 |
1767 |
5.2 |
汽車製造業 |
1664 |
6.9 |
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 |
339 |
4.2 |
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 |
1932 |
9.5 |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
1377 |
26.8 |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
1564 |
13.4 |
其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 |
1179 |
11.7 |
建築業 |
248 |
-20.7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1772 |
2.4 |
其中:鐵路運輸業 |
23 |
4.4 |
道路運輸業 |
677 |
11.1 |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
2557 |
30.1 |
其中:水利管理業 |
183 |
11.8 |
公共設施管理業 |
2227 |
32.1 |
教育 |
383 |
8.8 |
衛生和社會工作 |
414 |
34.2 |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
600 |
10.1 |
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
207 |
-26.5 |
註:此表中部分數據因四捨五入的原因,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
附註
1、指標解釋
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是指具有集體、私營、個人性質的內資企事業單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企業單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建造或購置固定資產的投資。
2、統計範圍
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的統計範圍根據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單位的工商登記註冊類型和控股情況來確定,包括:
(1)工商登記註冊的集體、股份合作、私營獨資、私營合夥、私營有限責任公司、個體戶、個人合夥等純民間主體的固定資產投資;
(2)工商登記註冊的混合經濟成分中由集體、私營、個人控股的投資主體單位的全部固定資產投資。
3、調查方法
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屬於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一部分,其調查方法與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報表一致,按月進行全面調查(1月份數據免報)。
4、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劃分
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0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個省;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2個省(市、自治區);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3個省。
5、行業分類標準
執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 4754-2011),具體請參見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2016年,全球跨境併購增長18%,達869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一帶一路」建設更給中國企業「走出去」帶來了新的機遇。以下對中國對外投資現狀分析。
2016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復甦之路崎嶇。與2015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出現的強勁上揚之勢相比,2016年出現了小幅度回落,全年同比下降了2%,全球對外直接投資降至約1.75萬億美元。
2012~2016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入量(FDI)
當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放緩,主要原因包括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其他國家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一些已開發國家對中國投資的限制,以及我國相關部門加強了對非理性對外投資的監管,採取措施來降低境外投資風險、規範市場並鼓勵對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的投資。現從四大趨勢來分析中國對外投資現狀。
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於2003 年起對外發布中國對外投資數據。十多年來,對外投資規模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態勢,2005 年對外投資流量突破百億美元,2013 年超越千億美元,2015 年對外投資額首次超過利用外資額,2016 年達到1961.5億美元,由2002 年的全球第26 位躍升至2016 年的第2 位,同期占全球比重也由0. 5%提升至13. 5%,首次突破兩位數。2002—2016 年間,對外投資流量年均增長率35. 8%。在投資存量方面,2007 年首次突破千億美元,2015 年突破萬億美元,2016 年攀升至13573. 9億美元,對外投資存量由2002 年的全球第25 位上升至2016 年的第6 位。
截至2016 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分布在全球190 個國家(地區),境內投資者設立對外投資企業3. 72 萬家,覆蓋全球超過80%的國家(地區),境外企業資產總額達5 萬億美元。各大洲分布上,對亞洲投資最多,存量9094. 5 億美元,占比67%,其次是拉丁美洲2071. 5 億美元,占比15. 3%;歐洲872 億美元,占比6. 4%;北美洲754. 7 億美元,占比5. 6%;非洲398. 8 億美元,占比2. 9%;大洋洲382. 4 億美元,占比2. 8%。接受中國對外投資較多的國家(地區)包括中國香港、開曼群島、英屬維京群島、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荷蘭、英國、俄羅斯和加拿大等。近年來,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合作成為新的亮點。據統計,2014 年以來,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已超過500 億美元,與相關國家的企業合作共建項目近2000 個。
目前,中國對外投資已涵蓋國民經濟18 個行業大類。除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製造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農林牧漁業、採礦業等傳統產業以外,近年來對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教育、醫療、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等領域的投資增長較快,對外投資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16 年,中國企業對製造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投資額分別為290. 5 億美元、186. 7 億美元,占中國對外投資的份額依次為14. 8%、9. 5%,分別比上一年提高1. 1、4. 8 個百分點。其中,流向裝備製造業的投資同比增長了41. 4%,在製造業投資總額中占比近一半(49. 1%)。
目前,從規模上看,國有企業仍然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主力軍,但民營企業發展勢頭迅猛。從企業數量上看,對外投資的民營企業數量已超過國有企業,占企業總數的六成以上。從企業來源地看,2006 年中央企業的對外投資占比達86. 4%,地方企業僅為13. 6%,而在2016 年,中央企業的對外投資占比為12. 6%,地方企業對外投資占比攀升至87. 4%。在地方企業中,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的企業對外投資活躍,占全國對外投資的份額達35. 5%。
受中美經貿摩擦影響,企業對美投資將較為謹慎,下半年對美投資可能出現下滑;中國對歐洲和拉美投資正處於增長期,對歐洲製造業和拉美基礎設施投資將保持快速增長;同時,國內網際網路企業對外投資動力持續增強,將國內發展經驗帶到了東南亞和南亞地區,對當地市場開發、資源整合力度將加大。總體來看,下半年我國對外投資仍將保持穩步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