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復正常功能的技術措施。在土壤修復行業,已有的土壤修復技術達到一百多種,常用技術也有十多種,大致可分為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種方法。那麼土壤修復發展趨勢會是怎樣的呢?
土壤修復的關鍵是在前期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土壤修復技術。不同污染場地的土壤質地、污染情況以及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條件有所不同,對土壤修復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土壤修復技術及設備不斷更新換代對於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土壤修復發展趨勢一、土壤修復行業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土壤修復產業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與此相同,土壤修復資金占GDP的比重也遵循相同的規律,即先低後高,然後再回落維穩,並且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這種趨勢越為明顯。如美國場地修復資金投入占GDP的比重在四個發展階段的均值分別為:準備階段0.056%、起步階段0.123%、躍進階段0.70%和調整階段0.49%。對比國外土壤修復行業市場的發展進程,我國土壤修復行業尚處於生命周期中的起步成長階段。當前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的產值尚不及環保產業總產值的1-2%,遠遠低於已開發國家占比水平。
土壤修復發展趨勢二、土壤立法積極推進,助力土壤修復行業發展
環保行業的發展有賴於政策的支持和推動,從2005年開始展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後,我國陸續出台了多項與土壤污染相關的政策文件。隨著2016年「土十條」的發布,以及《土壤環境保護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的起草和制定,有望在未來幾年內陸續出台土壤修復相關法規政策,完善我國土壤修復法律體系,為我國土壤修復行業提供更加詳細的指導意見,助力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有序發展。
土壤修復發展趨勢三、技術創業推動土壤修復行業產業化進程
相比與全球廣泛應用的土壤修復技術,目前我國的修復技術相對較為單薄,受到市場起步階段研發和修復成本的限制,對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應用較少。目前,在很多的土壤修復項目中,低成本的挖掘轉移仍然是經常被採用的方法,這種方式是將污染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沒有實質性的去除作用。隨著我國土壤修復市場的逐步釋放,市場競爭程度逐步加劇,土壤修復專利持續增加。
土壤修復發展趨勢四、多種商業模式結合為土壤修復行業提供資金支持
土壤修復項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資金來源成為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的難題之一。根據土壤環境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對2007年至2015年間316個土壤修復項目統計發現, 目前我國土壤修復資金來源主要包括政府財政資金、自籌資金、財政與自籌資金組合及其他來源資金。我國目前尚缺乏高效的污染土壤修復商業模式和資金投入機制。從國外土壤修復經營模式來看,大部分選擇PPP模式或者EPC模式等。根據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已開發國家土壤修復產業發展經驗,PPP模式具有更加靈活的資金融通方法,同時對於土壤修復企業的激勵作用更為明顯。此外,隨著我國PPP模式大潮的來臨,為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發展帶來了更多的融資方式。
近年來,我國出台了一系列土壤修複方面的政策以及相關標準、法規等,填補了土壤修復行業的空白。由於工業場地是最先引起重視的污染場地,關於工業場地再開發的相關政策是相對早期的相關土壤治理政策。隨著環境問題逐步顯現,國家對於環保問題日益重視,相繼出台《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開展對大氣污染以及水污染的治理。
相較於歐美 40 年的發展,我國土壤修復技術研究起步較晚,仍屬新興行業,尚未有很好的基礎積累和技術儲備。2016年5月的「土十條」出台,成為了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行動綱領,開啟了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新篇章。2016年12月環保部頒布的《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在「土十條」的基礎上進行了細化,明確土壤污染治理各方責任,規定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實行終身責任制等。相關法律政策的出台有利於擴大環境修復市場,規範環境修復行業,提升環境修復行業技術水平。
更多土壤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土壤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