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稱,中國正在衛星導航領域對美國展開猛烈追擊。中國自主開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快速發展,便是一個典型例子。中國國務院近日首次發表白皮書,公開了北斗的應用現狀和未來戰略。
根據白皮書內容,BDS從2012年開始被應用到中國大陸和周圍部分亞太地區,它的起步不僅比美國的GPS晚了20多年,還大幅落後於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中國之所以推動自主開發衛星導航系統,是因為它與追蹤位置信息以及軍事、安全方面的需求存在直接關聯。
雖然起步較晚,但中國自我評價認為在過去四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北斗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6月16日舉行記者會表示「部分地區性能略優於指標要求。如在北京、鄭州、西安、烏魯木齊等地區,定位精度可達7米左右;在東協國家等低緯度地區,定位精度可達5米左右」,「今年試行的高精度強化系統一旦建成,精確度將得到質的飛躍,達到10厘米以下」。他還表示「BDS晶片的工藝線已達40納米,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自主晶片的性價比已超國際同類產品,最便宜的晶片在10元人民幣以內」。
報導稱,在面向一般消費者的商用化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果。搭載BDS晶片的手機、可穿戴設備等移動設備已經達到2400萬部,其中手機占到了1800萬部。冉發言人說「今年一季度,在我國境內出貨的新款智慧型手機,使用北斗晶片的已超過30%」。為推動BDS商用化,中國還在強化與民間企業的合作。中國政府去年與阿里巴巴集團攜手成立「千尋位置網絡」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中國將2020年定為BDS全球化的元年。目前中國共利用23台衛星運營BDS,其服務已經出口到韓國等30多個國家。BDS白皮書中寫道「計劃2018年,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提供基本服務;2020年前後,完成35顆衛星發射組網,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也就是說,屆時全世界的智慧型手機都將可以搭載BSD,將與GPS展開激烈競爭。
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衛星導航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5月19日公布的《中國製造2025》提出,加快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衛星等空間平台與有效載荷、空天地寬帶網際網路系統,形成長期持續穩定的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空間信息服務能力。
上述目標實現的基礎則有賴於衛星系統的布局,航天科技集團下屬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是中國空間技術的主要研究中心和太空飛行器研製、生產基地,是我國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等太空飛行器研製的龍頭單位,占市場份額的85%以上。有機構預測,2015年我國衛星研製市場規模約400億元。
與衛星研製密切相關的是衛星應用領域,其中,以北斗導航為代表的衛星應用或將迎來爆發。2013年,我國北斗導航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人民幣,有專家估計這一數字在2020年將達到4000億元人民幣;同時,北斗應用領域也從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擴展到智慧型手機、車載導航等大眾電子消費領域。
衛星研製市場現兩大方向
目前,衛星研製正向大容量、通用型大衛星和高可靠、低成本小衛星兩個方向發展。大衛星研製呈現出大容量、長壽命、系列化和通用化的發展趨勢,通過在大衛星公用平台上搭截不同應用目的的有效載荷來實現多樣性用途;小衛星則具有低廉、可靠的特點,常用於通信、遙感、科學試驗等。
據2014-2018年精度衛星導航定位(GNSS)市場前景分析預測報告顯示,我國大部分大衛星如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衛星等由航天五院研製,在研的東方紅4增強型和東方紅5衛星平台進展順利,指標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此部分優質資產尚在上市公司體外。
對於上市公司中國衛星而言,則有望受益於軍工科研院所改制,如果相關障礙清除,航天五院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則只是時間問題。此前有研究員向記者指出,中國衛星目前的業務已經相對明了,未來值得關注的是院所改制帶來的資產注入預期,而且五院的資產是中國衛星的6~7倍。對此,也有機構分析,後續國企改革以及技術向上市公司轉化,將帶來公司衛星研製收入的爆發式增長。
根據招商證券的測算,航天五院2014年全口徑利潤總額估計約20億元,航天五院2014年衛星研製收入約為300億元。按五院占衛星研製市場85%計算,2014年我國衛星研製市場規模約350億元。按照15%的增速保守估計,2015年我國衛星研製市場規模約400億元。
北斗導航促衛星應用爆發
2013年全球衛星產業收入達到1952億美元,同比增長3%,其中以衛星服務和地面設備為代表的衛星應用業務所占份額為89%,衛星應用與衛星研製收入之比約為11:1。
2015年,中國自主研製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系統已經進入三期組網階段,據了解,北斗導航系統產品包括晶片、天線、板卡、模塊、各種類型的終端系統等,這也是市場規模最大、企業參與度最高的領域。
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統計,2013年,我國北斗導航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隨著北斗產值增長,其應用範圍也已從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等行業和區域應用,發展到智慧型手機、車載導航等大眾電子消費領域。
智慧型手機領域,三星、華為已推出了具備北斗定位功能的手機;車載導航領域,國內外已有多個品牌、200多款車型的北斗車載導航儀走向市場;漁業領域利用北斗雙向通信能力實現了定位與通信一體,提供遠海及近海船舶的位置監控,北斗簡訊與手機簡訊互聯互通,為漁船提供及時精確的氣象和海況信息,目前北斗船舶入網用戶已達到3萬多個。
隨著以北斗為代表的衛星應用產業爆發,相關上市公司也在抓緊布局。北斗星通(002151,SZ)此前收購華信天線和佳利電子,快速切入衛星導航天線等基礎產品的研發與製造領域。北斗星通董秘段昭宇此前向記者表示,雖然上游產業產值較小,但是,北斗產業鏈的基礎和技術處在最核心的地位。
合眾思壯2014年9月發布公告稱,與福建飛通共同建設「北斗航海應用平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展航海應用領域的北斗船用產品、北斗航海個人產品業務和相關運營服務。
對於北斗的前景,此前有專家表示,北斗產業應用前景廣闊,預計到2020年,僅北斗衛星導航市場將達到年產值4000億元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0%以上。
中國獨立研發的北斗導航系統在全球能排到第幾?目前,國際上有四大導航系統,分別是美國主導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和中國的北斗。
據衛星導航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了解,在不久前莫斯科舉行的第九屆國際導航論壇上,俄羅斯導航產業界一致認為,中國的北斗排在俄羅斯和歐盟之前。對此,國防科大衛星導航定位技術中心負責人王飛雪在接受採訪時表示,20年的時間,北斗從最後一名升至第二,下個目標就是拿第一。
中國衛星導航產業經歷了10多年的啟蒙和培育階段,目前已初具規模。中國從事北斗導航產業的公司多達上千家,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重慶等城市為重點。以下對衛星導航行業統計數據分析。
2017-2022年中國衛星定位導航系統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表明,自2007年,我國密集出台了若干關於衛星導航技術研發和應用文件之後幾乎每年都有相關政策促進衛星導航產品的應用。科技部還特定製定了《導航與位置服務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在指導文件中還規劃到2015年我國衛星導航產業將形成1000億元以上的規模產業。而實際上在2012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200億元,同比增長60%以上。因此,這次《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即將衛星導航產業的中長期目標調整為4000億元。在2000年啟動北斗一代後,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經過10多年的市場培育和發展,在近五年呈現一個突飛猛進地狂飆態勢。
2009年衛星導航產業分類應用業務中,作為專業行業應用的授時、海用、測繪、軍用類業務占據份額較少,只有9.2%,明顯低於全球比例(根據市場機構ABI的統計預測,2010年全球專業類導航應用的市場份額比例達到41%)。北斗應用市場還未打開,潛力十足。
2011年我國衛星導航產業規模已經達到750億元,十年複合增長率達到56.34%,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然而據統計,GPS終端設備占據了我國約95%的導航終端設備市場份額,按研報測算,2011年我國北斗產業產值(主要北斗一代終端+運營,不包括衛星研製和發射)約5億元,不足國內衛星導航產值的1%。
截至2017年4月,北斗導航型晶片模塊銷量已突破3000萬片,高精度板卡和天線銷量已占據國內市場30%和90%的市場份額,並輸出到70餘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已達30餘個。
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國衛星導航產業創新格局將基本形成,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及其兼容產品在國民經濟關鍵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大眾消費市場逐步推廣普及,對國內衛星導航應用市場的貢獻率達到60%,重要應用領域達到80%以上。
在突破產業發展核心技術上,加大對北斗高精度、高動態和高可靠晶片、主板等的研製和開發支持力度;加大多元融合感知技術開發應用,支持大數據、技術開發應用;跟蹤新技術發展應用,評估其與位置服務的關聯性。
同時,繼續推進重大項目進展。加強與位置網項目對接,推動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建設、北斗數據中心建設以及高精度位置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培育和帶動以北斗為基礎的衛星導航產業鏈發展及傳統產業升級,打造基於提供高精度位置的增值服務、優化數據信息產業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