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6日,國家衛計委官網發布《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17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60%以上。
2020年力爭全國家庭醫生全覆蓋;醫療服務涵蓋常見病診治、合理用藥和轉診預約等
《意見》提出,2016年,在200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鼓勵其他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開展試點。重點在簽約服務的方式、內容、收付費、考核、激勵機制等方面實現突破,優先覆蓋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殘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等慢性疾病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
到2017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60%以上。到2020年,力爭將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形成長期穩定的契約服務關係,基本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的全覆蓋。
1 家庭醫生由哪些人員承擔?
根據《意見》,家庭醫生是為群眾提供簽約服務的第一責任人。現階段家庭醫生主要由以下人員承擔:一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註冊全科醫生(含助理全科醫生和中醫類別全科醫生),二是具備能力的鄉鎮衛生院醫師和鄉村醫生,三是符合條件的公立醫院醫師和中級以上職稱的退休臨床醫師,特別是內科、婦科、兒科、中醫醫師。同時還鼓勵符合條件的非政府辦醫療衛生機構(含個體診所)提供簽約服務,並享受同樣的收付費政策。未來隨著全科醫生人才隊伍的發展,逐步形成以全科醫生為核心的簽約服務隊伍。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原則上應當採取團隊服務形式,主要由家庭醫生、社區護士、公衛醫師(含助理公衛醫師)等組成。
2 居民能得到哪些醫療服務?
國家衛計委表示,居民在簽約後,將享受到家庭醫生團隊提供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約定的健康管理服務。
基本醫療服務涵蓋常見病、多發病的中西醫診治,合理用藥,就醫路徑指導和轉診預約等。公共衛生服務涵蓋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規定的其他公共衛生服務。健康管理服務主要是針對居民健康狀況和需求,制定不同類型的個性化簽約服務內容,可包括健康評估、康復指導、家庭病床、家庭護理、中醫藥治未病服務、遠程健康監測等。
此外,簽約服務會在就醫、轉診、用藥、醫保等方面對簽約居民實行差異化的政策。
3 居民每年要支付多少錢?
《意見》提出,家庭醫生團隊為居民提供約定的簽約服務,根據簽約人數按年收取簽約服務費,由醫保基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簽約居民付費等方式共同分擔。
具體標準和分擔比例由各地衛生計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價格等部門根據簽約服務內容、簽約居民結構以及基本醫保基金和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承受能力等因素協商確定。符合醫療救助政策的按規定實施救助。簽約服務中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費用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項經費中列支。
居民自付的費用大概多少?從各地試點情況看,尚在百姓可承受範圍以內。
據報導,武漢市收費標準為每人每年95元,試點期間不對居民個人收費。浙江溫州市民每人每年只需支付24元。寧波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為每人每年150元,居民個人只需要承擔50元。
家庭醫生便利和優惠
就醫 家庭醫生團隊將主動完善服務模式,按照協議為簽約居民提供全程服務、上門服務、錯時服務、預約服務等多種形式的服務。
轉診 家庭醫生團隊將擁有一定比例的醫院專家號、預約掛號、預留床位等資源,方便簽約居民優先就診和住院。二級以上醫院的全科醫學科或指定科室會對接家庭醫生轉診服務,為轉診患者建立綠色轉診通道。
用藥 對於簽約的慢性病患者,家庭醫生可以酌情延長單次配藥量,減少病人往返開藥的頻次。對於下轉病人,可根據病情和上級醫療機構醫囑按規定開具藥物。
醫保 會對簽約居民實行差異化的醫保支付政策,例如符合規定的轉診住院患者可以連續計算起付線等,簽約居民在基層就診會得到更高比例的醫保報銷,從而增強居民利用簽約服務的意願。
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醫生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根據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按照2020年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要達到0.69名的目標,我國兒科醫生數量目前缺口86042名。」以下是我國兒科醫生髮展現狀分析:
數據顯示,我國0-14歲兒童總人數約2.3億,占全國總人口數的18%。醫療機構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約為11.8萬人,每千名0-14歲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53人,也就是說,目前平均1800多個兒童有一個兒科醫生。
而隨著 「全面兩孩」政策的落地,兒科醫療保健的「供需矛盾」正逐漸凸顯。數據調查我國每千名0-14歲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53人,低於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兒科執業(助理)醫師存在較大缺口。
兒科醫生髮展現狀顯示,事實上,兒科醫療資源匱乏在中國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據調查,2008年中國有68家兒童專科醫院,僅占全國醫療機構的0.42%。其中,專職和兼職的小兒外科醫師僅4000餘人。截止到2016年2月,我國共有兒童醫院99所,但兒童醫療資源整體匱乏的現狀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
並且,我國的兒科資源建設與已開發國家存在一定差距。據悉,美國、加拿大、日本三國每千名人口兒科醫生數量為0.85-1.3人,比如美國兒科醫生比例達到1.6/1000,我國的兒科資源與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存在巨大差距,特別是實行「全面兩孩」政策後,兒科醫療保健需求將更為迫切。
據兒科內部人士透露,兒科具有職業風險高、醫患矛盾多、工作負荷重、時間長、薪酬待遇低等特點,長期以來兒科醫療服務價格和薪酬待遇與其職業特點不相符,兒科人員流失嚴重。據統計,醫療機構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日均承擔的門診人次數約為17人次,是醫療機構其他執業(助理)醫師工作量的2.4倍;年均承擔的出院人次數近200人次,是其他執業(助理)醫師的2.6倍。
白皮書顯示,兒科醫師以小於35歲的從業人員為主,本科學歷居多。2011年~2014年,中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為14310人,占比為10.7%。其中,35歲以下醫師流失率為14.6%,35歲~45歲醫師流失率為11%,45歲~60歲醫師流失率為6.8%。
分析兒科醫生髮展現狀,據業內人士稱,中國兒科醫生短缺存在更為深刻的內因,並不單單只是職業風險問題。
兒科醫生薪酬待遇與其職業特點不符,但工作卻繁重得多。據調查了解,2015年全面取消「以藥補醫」之前,一個體重10公斤孩子的用藥量最多只有一個成年人的四分之一,這意味著,同樣的工作量,兒科醫生的獎金只有其他醫生的二分之一。
此外,兒科醫務人員流失嚴重也是不爭的事實。從2011到2014年,中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為14310人,總占比已經超過了10%。其中,作為主力軍的35歲以下的醫師流失率為14.6%,為所有年齡段最高。同時,從機構方面對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兒科醫生流失率最高,兒童專科醫院則最為穩定。
並且,中國的兒科醫療機構資源也較為匱乏。據調查顯示,我國43.6%的兒科門診量、53.5%的兒科急診量是由綜合性醫院兒科承擔的。在城市(地市級及以上區域),兒童專科醫院、綜合性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婦幼保健院、婦幼保健所提供的兒科醫療服務比重分別為0.5%、24.4%、69.3%、4.4%、1.4%;而在農村地區(縣級及以下區域)對應數據分別為0.0%、9.5%、87.2%、2.7%、0.6%。